這個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登場的聯合國全球變遷高峰會,無疑的要是一場熱潮,引起人們對氣候與環境問題的關注。在這個會議探討的科學問題表象之後,更真實的是政治的角力,反映出大氣科學以及近代科學的知識特質。
這個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登場的聯合國全球變遷高峰會,無疑的要是一場熱潮,引起人們對氣候與環境問題的關注。在這個會議探討的科學問題表象之後,更真實的是政治的角力,反映出大氣科學以及近代科學的知識特質。
全球暖化會成為一個議題,是近二十多年才有的事。二十多年前,大氣科學界開始有人提出研究報告,宣稱有地球溫度持續上升的證據,這引起世界的關注,也因而有了一九九二年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
從那時起,由科學界到社會輿論,便有越來越熱烈的討論,焦點在如何控制地球溫度上升,其中特別提出的一個因素,便是如何控制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的數量。
地球溫度上升找二氧化碳這個溫室氣體負責,是一種標準的科學思維,因為近代科學的知識,正是靠著在控制條件中,建立起單一因果關係所產生,二氧化碳會造成溫室效應,又是人類工業文明大量產生的氣體,這樣關聯自是合情合理。
在當下眾口鑠金支持全球暖化的說法裡,最常提到的是所謂科學界的共識,也就是說地球溫度確有上升,而且這種上升是人為活動所造成。這當真是一種共識?
現在所說的共識,是去年分享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共識,那是政策行動所需,不但在科學界沒有共識,甚至在同質類化的大氣科學界裡,也多有爭議。
我們只舉一個出名的人物。當今美國公認科學成就出眾,知識淵博,著述等身的理論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就不相信全球暖化的看法。他曾公開提出來,就在這股熱潮前的一九七○年代,大氣科學界還在討論,地球溫度的持續下降,是不是要進入小冰河期了。一些大氣科學家反駁戴森的說法,指出所謂一九七○年代小冰河期的看法,當時並沒有共識,那麼現在地球暖化有共識嗎?戴森不就反對嗎?
戴森認為,全球暖化根本是胡說,他說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光測量地面的溫度,並不是地球平均的溫度,另外推論地球會因為二氧化碳造成暖化的那些數學模型,用在小范圍流體動力學也許很成功,用在如地球大氣那樣大範圍的複雜系統,是極不理想的工具。
他也說,地球溫度變化,是亙古以來就有的常態之事,與有沒有人類無關。其實戴森的這些論點,並不是要複雜的數學模式理論,需要的只是簡單的常識,"天有不測風雲",就是我們歷史經驗裡早有的深刻智慧。
如果由時間範圍尺度來看,地球暖化也很可疑。因為就算近二十多年來地球溫度持續上升是真實的,近一百五十年來近代科學對地球溫度的測量是可信的,相較於地球動輒數千萬年的週期,以及目前科學認定的地球四十億年壽命來看,都不過是"千古一瞬",就好比一個人在千分之一秒內的體溫變化,不能據以推斷他再過多少時間會發燒而死一樣。我們目前有的證據,其實不足以做任何有意義的結論。
隨著北極冰洋融解,南極冰原崩塌,以及越來越多冰山在大洋漂流消息的流傳,以及流出的一些大氣科學傢俬人電子郵件,對於統計模型的曲解和不安,在在顯現出近代科學簡近單一的因果思維,以及政治需求與科學知識互為表裡的運作模式,似乎比地球溫度本身更加的真實。
雖然許多觀察都懷疑這次哥本哈根會議的可能成效,但在最後一刻,美國總統歐巴馬決定要出席,這至少是京都議定書以來,一直置身事外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積極行動。
善於演講的歐巴馬,哥本哈根是一個很好的舞臺,他可以照本宣科眾議院已通過的低標準減排承諾,也可以描繪更美麗的願景,因為他同時要順道去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
哥本哈根會議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人類世界對環境問題的焦慮,以及近代科學操控模型的有時而窮。解決氣候問題,也許需要全新的宇宙思維。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哥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