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哲學裡有個"飛矢不動"的說法,也就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其實是不動的!這樣的說法你能接受嗎?射出去的箭明明在我們眼前以一個漂亮的圓弧線抵達標靶,怎麼會不動呢?讓我們先來看看"飛矢不動"是怎麼說的:
一支射出的箭就我們的視覺來說當然是在飛動的。可是,這支箭在每一個瞬間都有它定著的位置。在這一個瞬間,它所佔據的空間和它的體積是一樣的,既然有確定的位置,又佔據著和自身體積一樣大小的空間,那麼在這一瞬間,這支箭是不動的。這一瞬間不動,那麼其他瞬間呢?當然也是不動的!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
其實人生即如飛矢,射出之後就不斷地往前飛行。《論語》上就記載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活的變動不居,生命的變化莫測,直到死亡的終點,我們都未必明白其中的奧妙!可是,人們卻不願意承認這樣的事實。我們經常固著在細小的事物上面計較,一次的考試成績不佳、一次的表演失誤、一次的行為過錯、一次的情傷、一次的愚蠢、一次的爭吵、一次的誤會、一次的失落......!我們讓自己停留在這些微不足道的"一次"又"一次"上面,跟自己以及身邊的人過意不去,以至於我們的人生被切割成一個一個的瞬間,人生之箭因此就如停住不動的飛矢,讓我們原本可以流暢並有著美麗弧線的人生,失落在無名的固執中。
我們記得的往往是別人的小錯誤,然後在不該提起的時候狠狠的傷了自己與別人;我們不能忘記過往的悲傷,而在許許多多平淡的時刻讓自己身陷;常常不能放過生活中的無心,以至於在吵架時不管多久之前的舊帳都可以翻出來。我們會習慣性地記得孩子考試成績的不好,而忽略了他過程中付出的努力;我們會在與另一半有爭執時想起他的缺點,而忘記了他平常的可愛可親;我們容易訓斥同事的錯誤,而放過他曾經對大家的幫助;我們是這樣無心的、反覆的、固執的,傷了孩子、傷了情人、傷了朋友......!似乎不管得到多大的教訓,不論受到多大的委屈,我們的理解角度並沒有因此而調整,也沒有因為時間的久遠而淡忘!長期的習慣,讓我們不容易改變!
《誰說人是理性的》書中就以人們的消費習慣來討論人究竟是不是理性的?討論的內容大約是:當我們的第一眼看到我們喜歡而想要買下的水壺時,發現它的標價是1000元,當下我們覺得很貴所以就不買了!不過有趣的是,我們雖然不買水壺卻在心中種下了這個水壺價值1000元的"定著點",這個定著點無形中決定了我們的消費習慣。具體的說:下次當我們又遇到同樣的水壺,標價卻只有800元時,我們就會覺得便宜而將它買下,可是這個價錢可能還是貴的!我們的理性似乎也會讓我們做出未必符合理性的事情,那麼我們是理性的嗎?這樣的疑問放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之中,我們可以從我們經常知行不能合一的角度來理解這樣的矛盾衝突,也就是兩個完全相對的東西,在我們的理性思考來看,有可能都是對的。如果再加上我們不願意反省,卻更加堅持自己的角度,就會有更多的衝突與矛盾產生!因此,我們唯有不斷地反省與覺察自己的行為與靈性,我們才能逐漸走出理性的限制,走出生命的困境,讓知行合一、靈性統整。
如何可以在生活中不斷地反省與覺察呢?謙卑是非常重要的,讓自己在謙卑中面對所有的事情,其中的關鍵在於平常心。在喜怒哀樂的生活現場,不忘提醒自己:人生可以不是短暫的、價值不會是短淺的、意義可以永恆卻不是由我們來詮釋的、我們的理性不代表所有人的理性、我們的是非更不是大家的對錯標準、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們卻可以展現無限的毅力與堅持、我們總會犯錯、我們也會累......。總之,不斷地學習放下心中自以為是的無明與執著,就能不斷的體會謙卑的力量,就能不斷感受到生命的喜樂。
禪門有這個一個故事,兩位禪師在雲遊旅途中遇到一位年輕少婦受困於斷橋而無法渡河的困境,於是禪師的背她過河......。
環溪和坦山兩位和尚,年輕時在雲遊的旅途中走過剛下過風雪的鄉間小徑,那時小徑被雪淹沒,獨木橋也因腐朽而崩塌了。此時正好一位姑娘站在河邊煩憂著如何渡河,坦山便向那女子說:"看來你是有麻煩了,我抱你渡過去吧!"姑娘聽了臉紅,但也實在沒辦法,只好請坦山抱她渡河了。
過河後女子道謝告別,彼此分道而馳。但是"年輕的雲遊僧抱著妙齡姑娘"的場景,使同行的環溪和尚怎麼也無法平靜下來。事隔三個月後,忍不住就問坦山:"坦山啊!出家人,色即是空,你怎麼可以抱著女人渡河呢?"坦山聽了卻大笑:"我背那個姑娘過河之後,就把她放下了!沒想到你卻把那位姑娘緊緊背著,到現在都還沒放下來!"
我們是不是那個常常將姑娘背在心中的人呢?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背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