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教育制度多習隋制,中央設國子監,有點像現在的教育部,負責京城的教育工作,國子監下面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類學館。學館所習科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這六類學館主要集中在東西兩京,即長安和洛陽,學生大部分是官員子弟。
據《新唐書》記載:"國子學,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孫若從二品以上曾孫及勛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勛封之子為之;太學,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孫、職事官五品期親若三品曾孫及勛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為之;四門學,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勛官三品以上無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律學,生五十人,書學,生三十人,算學,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學者為之。"
在京城除國子監之外,還設有弘文館和崇文館,這兩館是不歸國子監管轄的。弦文館屬門下省管轄,學徒三十人。崇文館屬東宮管轄,學徒二十人。這兩館的生源都是皇親國戚、一品官員和一些重臣的子孫。
在地方各州縣也分別設學館,由各州縣自行管理,學生的人數亦有規定,其中京都學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縣五十人,上縣四十人,中縣、中下縣各三十五人,下縣二十人。
進入學館的學徒必須在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學則是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為什麼要設這個年齡限制呢?因為這些學館是唐代的最高學府,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學徒就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雖然史書沒有仔細說明,但我們仍可以推斷出,能進入這些學館深造,除年齡符合外,還需經層層選拔,並不是說想上就能上的。就好比現在的高考。
要注意的是,學生人數的規定並不是硬性的,只是一個官方給出的正常情況下的參考依據。《唐會要》記載:"貞觀五年以後。太宗數幸國學太學。遂增筑學舍一千二百間。國學太學四門,亦增生員......已而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於是國學之內,八千餘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
唐代教育最鼎盛時期,單是國學之內,就有學生八千餘人,可見各學館招收學生的數量可根據情況而定。
據統計,每年諸館和各州縣的學生總數約在六萬三千七十人左右,其中弘文、崇文館學生五十人,國子、太學、四門、律、書、算學生二千三百四十人,州縣學生六萬七百一十員。這些數據取自於《新唐書》和《通典》,應該是某一年的數據,權且作為平均值。
唐代各時期的人口統計有較大出入,暫以開元初期為例分析其教育普及率。開元初期,全國約有七百萬戶,四千餘萬人口。假設唐人平均壽命為70歲,35歲以上減一半,35歲以下就約有二千萬,再以五年為一個階段,那麼,每年符合上大學的年輕人就有三百萬左右。
大唐開元時期約有一萬八千八百名官員,其中內官二千六百二十一,外郡縣官一萬六千一百八十五。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官員肯定優先選取自己的子孫進學校,所以這六萬三千七十人當中,至少有十分之一是官員的後代。老百姓受教育的比例要低於官員及其家庭成員。
按照上面的數據進行推算,五十人當中只有一人上了大學,僅從這一點看,唐代教育水平似乎並不怎麼樣。
但我們還不能草率下結論。
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和各州縣學館,是入官進仕的主要途徑,也是國家培養接班人的特設機構,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教育學習。
除上述這些政府規定設立的學校外,唐代還有各種各樣的私立學校,即所謂的私塾。
《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十一年五月敕。......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受業者亦聽。"又"開元十六年正月十九日敕:古者鄉有序,黨有塾,將以宏長儒教,誘進學徒,化民成俗,率由於是。其天下州縣,每鄉之內,各裡置一學,仍擇師資,令其教授。"
唐代是允許並鼓勵私立學校存在的,而且,這種私立學校也不完全是由私人創辦,各州縣除保證辦好中央所要求的學館外,亦可在轄區內創業其他學校。這類學校就不一定是大學了,有可能是小學、中學,也有可能是專業科目的學習班,交得起學費,就可上學,沒有年齡的限制,學校亦可自由招生,極大滿足普通國民的教育需求。
"各裡置一學",這裡的"裡"不是長度單位,而是一種居民組織,古代七十至一百戶為一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每七十到一百戶人家就設一個學校,先不論規模大小,從中可看出,唐代教育普及率還是相當高的。
那麼,未滿十四歲的就可在這類私立學校學習,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由名士舉薦、學校保送或者通過選拔,進入到國家設立的學館,再參加國家舉辦的考試來問取功名。如果進了學館,參加了考試,卻名落孫山,那只能自謀出路了,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找工作"。
私立學校並不在官方的統計範疇內,所以正史沒有相關記載,而且在當時,如沒有官方的支持,專家學者也很難掌握到這方面的數據,因此在唐人筆記中也鮮有提及。
還有一點,古代注重自學成才,大戶人家往往會請私人教師上門服務,窮苦人家的子弟則在家自己攻習。通過自學而出人頭地的典故,歷史上很多。
"開元盛世"將大唐推向了鼎盛巔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體現出大唐國民的素質都相當高。學館和私塾遍佈全國各地,加上唐代名人如星耀月湧,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唐代大部分的國民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淺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