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藥趣話

藥王孫思邈

抓藥」之由來,據說源於唐代,為藥王孫思邈所創。

唐代大醫學家、藥王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採藥,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聽說有好的藥材,就不畏艱難險阻地去採摘。

因為採摘的藥材很多,它們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雜在一起。為了便於分類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個圍身,在圍身上縫製了許多小口袋,凡採到一種藥材,就裝到一個小口袋裡,這樣使用起來就格外方便。

孫思邈採藥到哪裡,就行醫治病到哪裡。人們發現他每次給人診病後,都是從小口袋裡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藥來,所以人們就把它叫「抓藥」,只要有人得了病,就希望藥王能來「抓藥」。

孫思邈當初行醫出了名後,總覺得自己在某些醫術上還不如別人,為了求得更高的造詣,便改名換姓,到一家大藥鋪去替一位名老坐堂醫當抓藥的徒弟,用心學習他的長處。

一次,藥鋪裡來了不少人看病抓藥,其中有位員外帶著小姐前來就診,說是小姐肚子陣陣發痛,坐堂醫診斷為肚子裡有蟲作怪,便開了一劑打蟲藥,叫孫思邈去抓藥。孫思邈接過處方一看,沉思片刻說:「先生,您開的劑量太輕,恐怕蟲會打不下來。」坐堂醫一聽,覺得他在外人面前有損自己尊嚴,便面帶慍色。

孫思邈還是照方抓藥,代為煎好。小姐服藥後,當時肚子就不痛了,員外十分高興,一面誇讚醫術高明,一面拿出銀兩酬謝。坐堂醫也沾沾自喜,樂不可支,認為醫術無人能出其右。可是過了不久,小姐的肚子又痛起來了,而且比原先痛得更加厲害。員外大吃一驚,沉著臉說:「這是何故,怎麼越治越壞?」這時候,坐堂醫疑惑不解,措手無策,連忙將徒弟叫到別處問原因。孫思邈說:「從小姐病情來看,她肚裡的蟲很多,但先生開的藥量太輕,僅能將蟲毒暈而不能毒死打下來,所以小姐服藥後暫時不痛了,那是因為蟲被毒暈了,可過一段時間,蟲會甦醒過來活動依舊,故小姐的肚子就痛得比先前更厲害。」坐堂醫聽罷口服心服,即按徒弟所說重處一方,小姐服後不久,蟲即被毒死排了出來,肚子也就沒有再痛了。

歇業閉店之後,坐堂醫回想今天的事,感覺這個徒弟見解非凡,想必是個懂醫之人。經過再三追問,孫思邈無奈才道出真名。坐堂醫聽後大吃一驚,起身倒地便拜道:「原來您就是我久仰的孫先生!在下有眼無珠,班門弄斧,多有冒犯,乞望先生見諒。今後就請孫先生坐堂,我來抓藥!」

本文留言

作者易俊傑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