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
“抓药”之由来,据说源于唐代,为药王孙思邈所创。
唐代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说有好的药材,就不畏艰难险阻地去采摘。
因为采摘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这样使用起来就格外方便。
孙思邈采药到哪里,就行医治病到哪里。人们发现他每次给人诊病后,都是从小口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只要有人得了病,就希望药王能来“抓药”。
孙思邈当初行医出了名后,总觉得自己在某些医术上还不如别人,为了求得更高的造诣,便改名换姓,到一家大药铺去替一位名老坐堂医当抓药的徒弟,用心学习他的长处。
一次,药铺里来了不少人看病抓药,其中有位员外带着小姐前来就诊,说是小姐肚子阵阵发痛,坐堂医诊断为肚子里有虫作怪,便开了一剂打虫药,叫孙思邈去抓药。孙思邈接过处方一看,沉思片刻说:“先生,您开的剂量太轻,恐怕虫会打不下来。”坐堂医一听,觉得他在外人面前有损自己尊严,便面带愠色。
孙思邈还是照方抓药,代为煎好。小姐服药后,当时肚子就不痛了,员外十分高兴,一面夸赞医术高明,一面拿出银两酬谢。坐堂医也沾沾自喜,乐不可支,认为医术无人能出其右。可是过了不久,小姐的肚子又痛起来了,而且比原先痛得更加厉害。员外大吃一惊,沉着脸说:“这是何故,怎么越治越坏?”这时候,坐堂医疑惑不解,措手无策,连忙将徒弟叫到别处问原因。孙思邈说:“从小姐病情来看,她肚里的虫很多,但先生开的药量太轻,仅能将虫毒晕而不能毒死打下来,所以小姐服药后暂时不痛了,那是因为虫被毒晕了,可过一段时间,虫会苏醒过来活动依旧,故小姐的肚子就痛得比先前更厉害。”坐堂医听罢口服心服,即按徒弟所说重处一方,小姐服后不久,虫即被毒死排了出来,肚子也就没有再痛了。
歇业闭店之后,坐堂医回想今天的事,感觉这个徒弟见解非凡,想必是个懂医之人。经过再三追问,孙思邈无奈才道出真名。坐堂医听后大吃一惊,起身倒地便拜道:“原来您就是我久仰的孙先生!在下有眼无珠,班门弄斧,多有冒犯,乞望先生见谅。今后就请孙先生坐堂,我来抓药!”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抓药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