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炕火道
帝后居住的宮殿,都設有東西暖閣。在暖閣的窗戶外檐下面挖有1.5米左右深的地洞,洞內砌有磚爐,或將正在燃燒的火爐子放進去。
暖閣內的地面下砌有縱橫交錯的火道,洞內的火爐和地下的火道相通,可以使暖閣內的地面升溫。每到冬季來臨的時候,會有專門司爐的太監從坑洞中進入將爐火點燃,爐內的熱氣順著火道迅速進入室內,使整間屋子變得暖和。而這種設有火道的宮殿,在殿後必然會有用來排煙的煙囪。
二、爐火取暖
清代的宮殿裡還大量使用火爐。或稱為火盆、熏籠。熏籠製作精美,用料考究,有景泰藍的、銅鍍金的,異常華美,彌足珍貴。熏籠形式各異,大小不等,大的重百餘斤,小的卻只有西瓜般大小,小巧而精緻。皇室成員還有專門的手爐腳爐用來暖手暖腳。
熏籠、手爐及腳爐所用的燃料為木炭,是用涿州、通州、薊州、易州及大興等地的上好木材燒制而成的。做成炭以後運到今西四東側的紅羅場,按尺寸截成小段,裝入紅色的圓形荊筐裡再送入宮內備用,故名「紅羅炭」。此炭烏黑髮亮質地優良,燃燒持久、火力旺盛,並且無味無煙,可謂炭中上品!
皇室成員數量龐大人數眾多,所用的木炭數量也是相當驚人。乾隆年間,每個月皇太后的木炭供應為120斤,皇后為110斤,皇妃、貴妃、公主、皇子遞減。而據《宛署雜記》記載:明代萬曆十八年,僅一次殿試就用木炭1000多斤。
清代,專門管理皇家薪炭的機構叫惜薪司,衙署設在西安門內。另外,宮內還有3個機構,分別是蓺火處、柴炭處和燒炕處。
蓺火處,是專門負責安裝火爐運送柴炭的部門。設八品首領太監兩名,太監50名。
柴炭處,是負責柴炭的存儲及發放的部門。設有首領太監2名,太監25名。
燒炕處,顧名思義當然專門是為皇家從事燒炕的部門了。也是有首領太監2名,太監25名。此外,各個宮殿都配有專門負責燒火盆的燒火太監。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新航線開闢後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緊密,清代宮廷的取暖設施也得到了相應的更新。
康熙年間玻璃傳到了中國,於是玻璃代替了傳統的窗戶紙,被安裝在皇宮內的窗戶上,在美觀、透光性更強的同時,也一改窗紙漏風的缺陷,使宮殿內變得更加的暖和了。
而到了宣統皇帝的時候,在宮中裕隆太后居住的延禧宮中,還安裝了更加先進的現代化取暖設備——電暖爐。宣統二年六月,裕隆太后命總管太監小德張傳其懿旨,令西苑電燈公所負責電暖爐的安裝工作。西苑電燈公所接旨後,便立即著手籌備。
隨後,在天津的西門子洋行定購了大大、小小24太電暖爐機附屬材料,於同年十月運抵北京併進行安裝、調試。由於電力不足導致熱力不夠,起初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啟動了應急鍋爐,並且將各個宮殿的電燈輪流開閉,同時還配以一臺起到輔助作用的發電機,才是的效果有了明顯的好轉。
經過多次調試,電暖爐終於調試安裝完畢付諸使用,但是卻花費甚劇。購買設備即花去白銀9000兩,並且耗電量也很驚人,每月所用電費即達到1680兩。
- 關鍵字搜索:
- 清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