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在中國大收購 中國企業只有貼牌的命?
3月2日,中國白酒企業水井坊發布公告,帝亞吉歐旗下全資子公司DHHBV已經和全興集團大股東——成都盈盈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公司同意以1400萬英鎊,約合1.44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受讓盈盈所持全興集團4%的股權。這次股權轉讓最終獲得相關部門的批准,帝亞吉歐將持有全興集團53%的股權,並間接控股水井坊。
帝亞吉歐是財富500強的全球酒類品牌公司,擁有100個世界頂級酒類品牌當中的14個,這14個裡麵包括伏特加、蘇格蘭威士忌、尊尼獲加等。該公司14年前進入大陸市場,4年前布局進入水井坊,通過一步步的股權收購控制了水井坊。
原以為中國式的合資悲劇導致中國本土品牌消失的悲劇已經過去,但最近的多次收購案、合作案證明,中國品牌被收購愈演愈烈。從高壓鍋、飲料到食品業,概莫能外。難道中國企業只有貼牌的命?
外資在中國大收購有幾類情況。
一是被收購的企業開門揖「友」,比如匯源果汁,既然可口可樂願意斥資24億美元收購匯源果汁公司,在產品營銷、物流等成本方面遭遇瓶頸,還不如及時套現為上。強撐下去,有可能企業分文不值。匯源現在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賣出當時的高價。
筆者接觸的很多企業家有這樣的想法,他們把企業做大的最大目標就是套現,而不是成為百年老店。不管內資外資,誰出價高就賣給誰。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民企生存環境不僅不見改善,反而日趨艱難,各個行業的玻璃天花板越來越厚,在煤炭等行業如過街老鼠,產權得不到保障,退意更濃。
2月22日出版的《新世紀》週刊發表題為《上海鋁棒出口「走私」案爭議》一文稱,在上海海關的打擊鋁棒出口走私專項行動中,有7家公司被刑事立案,12名相關人員人員被捕,包括萬向集團旗下的萬向資源有限公司。海關的文件存在爭議,爭議毫無用處,有幾家涉案企業身處絕境。連萬向這樣的知名民營企業都涉身在內,其他民營企業自然噤若寒蟬。有時候找外資或者把自己包裝成外資,就是為了尋求一把法律的保護傘,應對瞬息萬變的經營環境。同時還能享受外資優惠政策,這是政策內外有別的必然後果。
另一種企業家則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成功MBO,前有娃哈哈,後有雙匯。典型的如宗慶後,雖然宗慶後先生一直強調「民族企業、民族品牌絕不能對外資開放」,但最早時為了釐清產權,不得不借重外資達能。
雙匯的曲線MBO至今還在發酵。在此過程中,高盛、鼎輝以及神秘的海外基金紛紛登場。3月3日《關於香港華懋集團有限公司等少數股東轉讓股權的議案》在股東大會上遭否決,而此次交易卻在2009年上半年已經交易完成。可見,有時候借重外資,是為了讓原本國有或者集體企業成為企業家、高管們自己的企業。既然國內難有公開的轉讓渠道,就依靠國際資本操作者。
第三種情況是共同賺錢。如復星集團和凱雷集團2010年2月24日在上海聯合宣布,雙方將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全面的戰略合作。復星國際是中國最大的綜合類民營企業之一,連續4年名列中國民營企業納稅總額首位。旗下擁有醫藥、房地產開發、鋼鐵、礦業、零售及戰略投資等業務,而凱雷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企業之一,旗下管理4大類共60多隻基金,資產規模超過879億美元。這兩家巨鱷聯手,是為了在股權投資與人民幣基金等領域獲得更大的收益。
作為開始,復星與凱雷將共同設立並管理具有聯合品牌的人民幣基金,投資於高成長型企業。首期基金規模為一億美金,復星和凱雷亞洲增長基金各出資5000萬美金。另外也將很快面向中國國內的LP募集新基金。
企業家們並非個個都是「賣國賊」,但企業家們肯定個個都想賺錢,而且希望賺來的錢是自己的錢。因此不難理解,一方面企業家對外資入侵,對政府某些部門與一些消費者的「崇洋媚外」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又離不開外資,與外資若即若離,關係曖昧。在牛根生的萬言書中,典型地反映出愛恨交加、受盡委屈的情緒。最終,還是國內企業幫了他。
僅僅靠發改委、商務部否決並購案是不可能阻擋外資的侵襲,更不可能抑制一心想嫁給外資的內資企業。只有對內外資一視同仁,對國企民企一視同仁,只有想盡辦法改良中國的營商環境,外資在中國的大收購才不會成為內資主動的投懷送抱行為。
如果環境不改善,外資的大並購會激起民粹主義,內資的強大會與權貴結交,中國品牌消失,中國的工人永遠在貼牌的流水線上輪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