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問到「您怎麼看‘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問題接連出現」時,人大代表、某地方農業部門負責人似乎就惱了:「你在兩會上問這個幹什麼?這個問題這麼敏感,你問我幹什麼?」言下之意似乎是記者太「不知趣」了,兩會何等莊嚴神聖之地,問這種「找茬」的話題不是破壞祥和的氛圍嗎?
兩會是共商國是的地方,代表委員身肩人民重托,齊聚兩會,參政議政。會上討論的,也應該都是事關國家之大事。而「蘇丹紅」、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毒食品已成社會公害,成為兩會話題乃是題中之義。若在兩會上問都覺得「敏感」,請問去哪裡問比較「和諧」?而且,這位人大代表是來自農業部門,正好與毒奶粉或毒豇豆問題「對口」。不問你,問誰?難道去問連提案都要別人代勞的飛人劉翔嗎?
要是順著這位代表的思路,什麼問題不「敏感」呢?談談大好形勢,聊聊吐痰吸菸應該是不敏感的,否則某位政協委員不會佔用寶貴的40分鐘時間大談此事;「老婆在家干家務,老公應該發工資」這類話題應該也是不敏感的,不然張曉梅委員不會老是提此類提案而成為「提案大戶」。
分析起來,這句話背後潛藏著一種可怕的意識,那就是兩會上就應該一團和氣,聊一聊業績,談一談成就,話題不能「敏感」,問題不能尖銳。可是,這樣豈非褻瀆兩會的神聖性?!召開兩會,就是要把熱點問題、敏感問題提出、進行討論,尋找解決良策。因此,兩會上的問題不怕敏感,就怕不敏感。哪道菜好吃、哪件衣服好看這類問題根本用不著在兩會上掰扯。
看來,消除問題敏感性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個別人大代表需要惡補一下政治常識,讓參政水平「與時俱進」,這樣就不會覺得問題「敏感」了。二是,記者再提問時,別再「哪壺不開提哪壺」,為了「不敏感」起見,不妨多問些諸如「您吃了嗎?」「天氣不錯吧?」「昨晚睡得可香?」之類的問題,問著輕鬆,回答者也不用花心思。可是這樣一來,問和答不都變成多餘的嗎?
- 關鍵字搜索:
- 社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