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餅充飢這個成語眾所周知,說的是一個餅再大,若只是畫在紙上,對填飽肚子也無濟於事。每次我聽到「土地公有是捍衛農民利益的底線」這類言論時,就情不自禁想起這個成語。土地公有,好大一個餅,可惜掛在牆上,農民只能對著它嚥口水而已。
03∼06年取消農業稅以來,城鄉收入差距仍在擴大。據統計,中國城鄉人均收入差距已從02年的2.9倍擴大到了09年(上半年數據)的3.2倍。如果把城鎮的醫療福利保障等算進去,這個差別將更大。
中國現在公認的問題似乎是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多中國商人甚至不遠萬里跑到拉非拉去賣汽車賣手機賣衣服。其實這豈不是舍近求遠,中國億萬農民還沒有車沒有手機估計也不會介意多幾件新衣服,隨便開發一下他們的需求,就可以省不少中國商人的路費了。
當然問題是,農民沒有錢。農產品由於附加值較低,難以成為農民大規模提高收入的渠道,進城打工好像還沒怎麼聽說民工打工打成張朝陽李嘉誠。據說一個商人成功往往需要一個叫做「原始積累」的過程,農民上哪進行「原始積累」呢?我想來想去,想到了牆上的那塊燒餅。
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臺灣韓國等地發生過的事情。比如臺灣,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功土改,一種既保護土地私有權又相對公平再分配土地的土改方案。得到土地的農民可以通過抵押其私有土地從銀行貸款,實現「原始積累」;也可以根據土地的真實市場價格與各類「開發商」談判交易,實現「原始積累」;甚至還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蓋房租售或蓋廠自營,實現「原始積累」。總之,土地的公平私有化幫助農民把牆上的那張畫餅給摘了下來,變成嘴裡的一張真餅,使其有機會從無產者變成創業者。否則那張畫名義上是農民的,但是地方政府來徵用它時政府說了算,開發商來了開發商說了算,只有農民真想用它來套利時,發現自己說了不算。
一個最常見的反駁當然是:如果農民把耕地賣作它用,耕地越來越少,糧食安全怎麼辦?我不大理解在一個全球化時代裡,我們的糧食安全為什麼一定要依賴於自給自足。據08年世行的一項研究,發達國家中有20個是糧食淨進口國,只有13個淨出口;中等收入國家中有69個糧食淨進口,36個淨出口;低收入國家中有 42個淨進口國,16個淨出口。也就是說,196個國家中有131個都不能或不願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但也沒聽說這131個國家的人民惶惶不可終日,家裡堆滿了麵包大米和土豆。其實要說安全,豈止糧食要考慮安全,還要考慮汽車安全石油安全電腦安全化妝品安全醫藥安全……難道這些商品,統統地,都要關起門來自己造?
另一個常見的反駁是:要是農民都隨便把地給賣了,成了失地遊民怎麼辦?你看印度、拉美的貧民窟,這就是土地私有化的下場。這裡我首先想問的是,你憑什麼覺得農民比城裡人傻呢?當初城鎮房改把住房私有化時,怎麼沒人站出來說:要是城裡人把房子隨便給賣了,成了失房遊民怎麼辦?難道農民不像城裡人一樣,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自己的財產嗎?更重要的是,印度拉美的貧民窟現象並不是什麼把公有土地私有化的結果,而是這些國家從來沒有進行過成功土改的結果 ——那些貧民並不是把土地給變賣了由此淪落為遊民,而是他們往往從來沒有得到過可觀的土地,因此從來沒有過資本積累的可能性,只能漂到城市做貧民。比如印度,43%的農民只擁有不到人均0.2畝的土地,而2%的農民擁有人均超過10畝的土地,這和中國目前農民「土地起點相對平等」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把印度的危險套到中國,有帽子尺寸不對之嫌。
三農問題喊了這麼多年,農民收入卻與城市居民越行越遠,如果我們真誠關心農民利益,何不試著從摘掉「他們的」土地之上那個引號開始?
(有刪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讓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