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千里送鵝毛」?(圖)

提起「千里送鵝毛」,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下一句「禮輕情意重」,可是故事之初,是誰如此執著千里迢迢送根鵝毛?送的是曲頸向天歌的「大白鵝」的絨毛?還是癩蛤蟆想吃的美麗的「白天鵝」的羽毛呢?且又是準備送與何人呢?看看下面的典故,答案自然清楚了。

故事源自明代傑出書畫家、文學家,徐謂的《路史》:話說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隻罕見的珍禽——白天鵝。

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隻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向國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餵水餵食,一刻也不敢怠慢。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只見白天鵝伸長脖子,張著嘴巴,吃力地喘息著,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合頸一扇翅膀,「扑喇喇」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扑,只撿到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一時間,緬伯高捧著幾根雪白的鵝毛,直愣愣地發呆,腦子裡來來回回地想著一個問題:「怎麼辦?進貢嗎?拿什麼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思前想後,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不久就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

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廣為流傳開來,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如宋朝黃庭堅《長句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詩:「千里鵝毛意不輕,瘴衣腥膩北歸客。」宋歐陽修《梅聖俞寄銀杏》詩《歐陽修全集·卷五》引)「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問予得之誰,詩老遠且貧。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封包雖甚微,採掇皆躬親。物賤以人貴,人賢棄而淪。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慇勤。」皆是此意應用之名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