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提交的2012年政改方案將於6月23日在香港立法會表決,如無意外,難以通過,原因是無法獲得三分之二的法定票數支持。香港的泛民主派在立法會60席中擁有23席,超過三分之一。泛民主派議員的反對,政改方案將再次夭折。
圍繞政改方案的攻防戰
今年以來,圍繞2012年政改方案的攻防戰端上台面。
年初,公民黨及社民連的立法會議員以「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為主題,進行五區總辭。5月中,香港舉行了五區立法會補選, 投票率只有17.1%, 成為民主的笑話。
5月底,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李剛與民主黨3位議員就香港政制改革問題進行了晤談,雙方都闡述了原則和立場。這是香港回歸以來中央政府官員與民主黨進行的第一次直接接觸。
之後,泛民主派中的民主黨提出如果要其支持2012年政改方案的條件是,中央政府必須就普選的定義,作出一個令市民信服的表述;2012年的政改方案中,六個區議會議席必須由民選產生;中央政府與泛民之間建立一個政改的溝通機制。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實質上,民主黨缺少誠意支持香港政府2012年政改方案,只能在「三個條件」中預設陷阱,防止北京丟卒保車。民主黨的「中央政府必須就普選的定義,作出一個令市民信服的表述」的條件,沒有表明「市民」是「全體」還是「大部分」或是「一小部分」, 民主黨對「普選的定義」的任何不滿意,都構成不能「令市民信服的表述」。
6月初,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喬曉陽就香港2012年政改方案發表講話,堅持六個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由區議員互選產生的做法是恰當的,沒有接受民主黨提出的條件。
至此,在立法會投票表決2012年政改方案前,北京爭取泛民主派支持政改的一系列努力,宣告失敗。
特首徒勞無功
連日來,香港特首曾蔭權率領政府高官,深入社區,走街串巷,高喊「起錨」(Act Now),寓意 「揚帆起航」,「是時候行動」 ,為政改造勢,目的是希望市民支持政府的2012年政改方案。。建制派也在集會造勢,支持政改方案。然而,在街頭高喊「起錨」再大聲,也是隔靴搔痒,政治作秀,政改方案難以「揚帆起航」。因為,2012年政改方案能否通過,不是靠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投,而是靠立法會中三分之二的議員投票通過。曾特首和他的團隊只有大力遊說和爭取立法會的泛民主派議員的支持,在立法會投政改方案的贊成票,才是有的放矢,才是正道。
香港民主走向何方
2012年政改方案難以通過,以及之前的「五區總辭」,反對「高鐵撥款」,2005年的政改方案被否定等,越來越表明,香港的民主發展走到了十字路口上:是走向全民民主,還是走向有限度民主?
香港的全民民主追求的是, 2012年「雙普選」,無視全國人大的憲法權威地位;一人一票普選議員普選特首,廢除功能組別,廢止資本和中產階級的特權;不建高鐵,不搞基建,全民福利,坐吃山空……。世界上,自從冷戰結束以後,還沒有靠全民民主取得全民福利較好發展的國家和地區,前車之鑒的倒有不少,例如臺灣、泰國、菲律賓、烏克蘭等。
香港的有限度的民主,既在一定時期保留部分不平等的民主權力,表現為,全國人大制定「雙普選」的時間表,循序漸進,2017年普選特首,2020年普選議員。保留或縮小功能組別,給予資本和中產階級在特定時期、特定範圍的特權或優惠,是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性質所決定,也是香港「一國兩制,繁榮穩定」的需要。資本追逐利益。議會發展史表明,資本在議會裡「沒有發言權,就不交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沒有資本的成長,就沒有全民福利的增長。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支柱,也是議會穩定的支柱。否則,離民粹主義、暴民政治就為期不遠了。
全民民主,很爽,符合民主的基本定義和最高要求,但日子可能越過越苦;有限度民主,不爽,好像不符合民主的基本定義和最高要求,但維護或提高現有的生活水平,或設立社會安全網,救助弱勢群體。在民主發展的十字路口上,向何方走?公平與效率,魚與熊掌,難以兼得,香港人三思而後行。
- 關鍵字搜索:
- 香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