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老師談教育
每週一言:模仿的最大好處是考試不會扣分,然而一走上模仿記憶的學習道路,似乎有點像吸毒一樣很難再走出來的。
(50)問:能否舉個實例說明數學與非數學思維之間的區別呢?
顧老師:我們繼續上期的話題,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請參閱《道德經》研讀一http://blog.sina.com.cn/ausjamesgu)「道」即客觀世界中客觀存在所遵循的客觀規律。老子說的便是「道是說不清楚的,能說清楚的便不是道」。怎麼理解?一個數學的專業人士對微分定義可能沒有意識,可在研究中下意識地在使用這些精確定義思考,所謂會的不用知識,然而對一個非專業人士而言,背出這些定義卻沒有背後數學思維與實踐的大山,就如背出菜單也成不了大廚,結論是明白了不用記,不明白的記了也沒用。
有一個誤解對我們孩子教育的傷害極大,我們把大學畢業生稱作人才,其實這是科舉制度下的觀念,因為中了舉人進而便可當官,憑的是一場考試,而現代科技如此發達,大學只能做到讓學生進入專業,準備基本的素質、觀念,知識的準備就如一個新兵訓練班,離一個將軍(高級專業人士)很遠,一個取得好成績的新兵與一個將軍從思考模式、內容、層次、承擔的責任都是天差地別的。
現在可以說說今天的話題了。
當我在黑板上畫下一條曲線說,今天我們講的是積分求面積,然後告訴學生現在需要100%思想集中等待需要的公式及怎麼用,即怎麼找a,b,y,等練了幾題後,對a,b,y,有了認識,學生應該關心的是有沒有特例(兩個),接著,兩條曲線間面積,加上一個y2,有三個基本Cases,學了面積(二維),要學體積(三維),這裡有一個方向性問題,一種方向即求體積就是求截面積,因為從截面積到體積是由積分自動完成的,即三維等於二維,這是典型的數學思考,於是研究四維五維時可以逐級回歸,沒有困難,這時紮實的數學思維基本功打下了,數學思維(或專業思維)的兩個關鍵詞為How,When,即怎麼用,什麼時候用,這個方向確定了學生成長的方向,是解決問題,實踐,繼續發展下去解決了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便是發明創造了,好有一比,這時建立的思維邏輯訓練如同一根根粗大的鋼筋,在此基礎上可以建最高的高樓。
學同樣的內容,可以有另一方向,寫下公式,學生問為什麼,這時的學習與在課堂裡背菜單極為相似,然後學生模仿例題做題,然後做大量練習題,不會做了看習題答案,繼續模仿,再加上記憶,當這些學生學體積時,會走另外一個方向,即畫清晰的立體圖,這時學生好像知道很清楚,其實這個方向已經決定了孩子的數學不可能有成就了,因為三維的圓錐、三棱柱相交就很難畫出,即使有電腦畫出也搞不清形狀,若是四維的便完全失去方向,這個方向是描述性思維,非數學思維,若要學習更深的數學,只能找更多例題與老師幫助繼續模仿,模仿的最大好處是考試不會扣分,然而一走上模仿記憶的學習道路,似乎有點像吸毒一樣很難再走出來的。
奧數訓練的方法與內容是典型的模仿學習方式,我們中國最優秀的孩子相當部分在這種訓練下一無所成,這就是一些頂尖學者反對奧數的原因。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什麼是學問,國學大師做的是學問麼?—中國不可能擁有本土諾貝爾獎獲得者》一文,(http://blog.sina.com.cn/ausjamesgu)對這個問題會有更多瞭解。
顧老師的有關文章可在澳洲華文文學網(www.auscnwx.com)及其新浪網博客(http://blog.sina.com.cn/ausjamesgu)上面查閱到。
**街頭演奏家
每逢節假日或地方重大喜慶活動,在一些主要市政公共場所、廣場、購物中心,我們都會看見一些孩子在演奏各種樂器。他們年齡有十四、五歲的,也有四、五歲的;有演奏得好的,也有極不成調的;有鎮定自若的,也有膽怯羞澀的;有十分享受的,也有萬般無奈的。
從他們的衣著打扮、面貌身體和樂器成色看來,他們並非生活所迫。但是他們前面翻開的各式琴盒裡卻總有不少的硬幣。他們不停地吹或拉,路人就不停地給或扔錢,這為喜慶的、熙來攘往的街市場合更增添了熱鬧氣氛。
我家小子在家長的催逼下,不得不練上了小提琴。儘管行家都認為他悟性好,上手快,樂感強,他本人卻極力牴觸這項發掘自己能力的活動。他連學校的樂團都懶於理睬,還一再申明要停止學琴。
新年來臨之際,他的提琴老師說到街頭演練興許能改變小子學習音樂的態度,而且,還有錢掙!
小子和他媽趕快行動,去找市政有關部門選地點,定時間。不幸的是,聖誕節前幾天最熱門的地方全滿員了。可見,當地家長及學習樂器的孩子們對此類「教學」的熱心。
結果,就定了新年元旦前,舊年的最後一天,小子付了五元場租,領到演奏許可證,在經辦人「祝你好運」聲中,期望著那天兩小時內一切順利。
「演奏家」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萬般無奈,勉強上陣的。為了避免半途而廢,大家為他定了不少規矩,並答應除了演奏成本,所得都歸「演奏家」本人,不得干涉如何花銷。
那天時辰到了,小子披掛上陣。首先在琴譜架上掛上「新年快樂」的字幅,然後攤開琴盒蓋,取出小提琴。琴盒得放在最外圍,收集錢幣全靠它了。
就在這位'演奏家'磨磨蹭蹭,尚未開拉之際,一位風度翩翩的老者飄然而至,隨即往琴盒裡放了一枚硬幣,從容而去。「快拉,人都付錢了!」小子擺好姿態將琴往脖子上一架,略微調整,右胳膊一揮動,音符從琴弦上滑出,他終於邁出了這一步!
以後,演奏極其順利,還不斷有驚喜發生,令我等感慨萬分。首先,是人們對音樂演奏者的尊重。尤其是帶孩子的長輩們,往往由他們的孩子將錢放入琴盒。更想不到的是,先後幾位放紙幣的竟都是長相粗獷的年輕男人,他們似乎同音樂、至少同古典音樂連邊都沾不上。一群嘻哈打扮的男女小年輕們竟然坐在了小子的琴攤旁,湊熱鬧般附和,但並不搗亂。需要強調的是,這拉琴的,技藝一般,連揉弦都不會,且錯誤百出,有時音不準,有時調不夠,那是一個勁兒糊弄呢!嚴格來說,這是有損藝術、得罪聽眾的。
果不其然,一會兒,真有一位渾身上下透著知性的氣質女郎,在聽了一段演奏後,上來指教了。小子聽得很認真,按她說的試著重新拉,效果好多了。這下他明白不可胡亂應付,專業耳朵多著呢。這道理平時大人們說了多少遍,現在從大街上自然而然得來,倒是那麼新鮮易懂。可見,學音樂,學樂器真沒必要只為級別或比賽而躲在家裡練。音樂原是平凡而有趣的,即便是練習,也是快活的。這是其次。
最後,就是藝術不一定屬於大眾,但是大眾絕不會虧待藝術。就憑小子那兩下,兩小時內居然收集到近百元。而這兩小時絕對不是實打實的,演奏者約三分之一多的時間都在喝水吃東西或東張西望,調個弦兒,對個音什麼的。中途好幾次,還要收拾琴走人。
兩個小時,一晃而過。小子的時薪收入成為全家最高的,他用賺來的錢買了電腦零件。關鍵的是,他放棄了不學琴的念頭。至今,仍練著,還計畫明年加入學校樂團。
這次街頭演奏會,使他似乎明白了些音樂的份量。
本文由Hornsby地區中文教育中心供稿
**你在看我嗎?
「你在看我嗎?」這可不單單是一句廣告詞呢!生活中,我們一舉一動都跟孩子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包括:講話的口氣表情、吃東西的習慣、看電視的節目內容、生活作息、穿著方式等等,孩子都能一一反映出來。
如果爸爸說:「街上沒人,別等綠燈了,快點過馬路。」爺爺忿忿地說:「誰欺負你?我找他理論!」奶奶在旁幫著:「給他打回去。」媽媽老遠在屋裡就聽見了,回應道:「是誰?明天到校長室告他。」孩子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學會「救自己」、壯大自己;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明白:大家都是用這種方式愛我、疼我;在這樣的童年時光中留下看似美好的回憶─我最大。每個人都在付出,也都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在關心、教育著下一代。
另外一個不同的畫面是:自幼小,他見人就打招呼;有空時,喜歡拿著一本《二十四孝》故事書、小百科讀;看到大人在忙,他就跑過來幫忙;知道爺爺膝蓋痛會主動拿熱毛巾敷;奶奶難過時會安慰她。這樣長大的孩子,同學好友很多,深受老師讚美,功課不需大人操心,待人處事真誠專注,人見人愛。
我們常懷念兒時無憂無慮,沒煩惱的日子。也會想起小時吃的苦,但那種苦不是操心,是付出勞動的苦。但捫心自問:憶兒時,是不是讓我們學會珍惜物質,因為物質缺乏;明白童年朋友的純潔,因為沒爭鬥;學用品無私地借用,因為不貪心。
仔細思考一下,如果時光不倒流,我們能一如往昔純善、純美嗎?我想,如果我們做到了,孩子看在眼裡,他們也會學在心裏,回饋的時候也就不遠了。
作者﹕淑惠
**寶寶「怕生」怎麼辦?
我有一位朋友的女兒,今年一歲半。白天爺爺奶奶帶,晚上下班和週末由媽媽帶。女兒朋朋非常認人,或說是「怕生」,見到生人會表現出很緊張的樣子,玩熟了才會好。宗旨,他絕對不讓陌生人接觸,尤其是男的,剛接近她或者和她說話,她立刻就轉身走。她最大問題是不喜歡與同齡小孩子一起玩。以前玩玩具有小孩子搶走,她就找大人,現在只要有小孩稍微接近她,她就會飛快地躲開。朋友問我該怎麼辦呢?
寶寶的「認人」或者「怕生」是兒童發展的必經階段。寶寶從四到六個星期開始就有認生的表現,繼而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認生行為。孩子年齡越大,思維越複雜,恐懼內容越豐富,表現形式也就越複雜,因為他們具備與以往不同的反應能力。認生是大自然給人類安排好的自我防禦機制,朋朋的表現是很正常的。到了陌生的地方,看見生人就有戒備心,是人類生存本能的表現,孩子必須具備自我保護意識,才患於未然。玩熟了就能放鬆,說明朋朋的安全感建立得挺好,並且能夠識別什麼是沒有危險的地方和人。想像一下,如果寶寶對陌生地方或人的反應,跟對熟悉的地方和人的反應毫無差別的話,這才真的要我們擔心。一歲半左右的孩子,身心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一方面表現得具有反抗心,另一方面又比以前更加黏人,這些都是正常的。
很多時候,幼兒抗拒陌生人,不僅是跟他們自身的怕生有關,也跟陌生人對他們的態度有關。很多成年人對待孩子的表現值得商討,比如未經允許觸摸孩子、拍頭、擰臉、硌肢、抱起來、大驚小怪、高聲評論、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等,或是沒頭沒腦地對孩子提問「幾歲啦?會背唐詩嗎?唱個歌呀」等。假如有人這樣對待你,儘管你已經是懂得禮儀的成年人,在這樣情況下恐怕也是勉為其難,更何況一個幼小的孩子呢?
當然,把孩子完全關在家中,期待認生階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現實的。其實孩子也需要建立統領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進行互動,學會如何融入陌生環境和集體,這些都需要練習,父母們則需要根據孩子個體性格來進行幫助。
首先,不要給孩子貼上「認生」、「害羞」、「內向」、「膽小」之類的標籤;其次,無論對方跟大人如何熟絡,都不要敦促孩子馬上消除戒備,更不能要求孩子見到誰都要落落大方地打招呼,父母自己應該以身作則,對所有人都有禮貌,孩子會模仿大人的態度和行為。另外,多帶孩子到戶外,帶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見識多的孩子就不會過分認生。
另外,這樣年齡段的孩子,一方面對同齡兒童感興趣,另一方面他們只會「平行遊戲」,而還不會「合作遊戲」。孩子社交能力的開發與培養,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至關重要,關聯到孩子們情商的發育以及未來的幸福。
如果有可能,盡量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可以先挑選兩三個比較合得來的家長和孩子,互相到家裡拜訪,週末一起外出遊玩,讓孩子們之間互相熟悉,在接觸當中觀察並意識到對方的需求和情緒。不要強求孩子具備成年人的道德標準,比如分享、謙讓、合作,每次都準備好充足的玩具和食品,不至於讓他們搶起來。父母親可以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進行改善,但是不要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他們目前最需要的還是確認來人對他們的愛,他們要首先建立家庭的安全感,才能將注意力投向外界。
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只要你放寬心接納孩子,一般來說,嬰幼兒時期的「怕生」到了學齡期就會有很大改善。
本文由陽光寶寶遠程嬰幼兒教育中心供稿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澳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