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46%的子女學習成績較差

 2010-06-29 07: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貧困地區農民外出打工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在打工的農民中,大部分人的子女正處於學生階段。這些身為學生家長背井離鄉的農民帶子女到打工地上學的很少。因為撇開在外地上學的高費用和種種關卡問題不說,農民工大多數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有的一年要換好幾個地方好幾個工種,有的 由於企業生產開工不足或當地經濟環境等問題,每年中途要返鄉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帶著孩子一起四處「流浪」。於是,為了方便打工,他 們一般選擇將孩子留在家裡。

通山縣是省級特困縣,也是鄂南打工大縣,全縣每年外出打工的農民超過8萬人。有關部門就外出打工農民子女教育問題進行過抽樣調查。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養育孩子的佔42%,由祖父母看守孩子的佔47.2%,將孩子寄養在親戚或鄰居家的佔10%,帶孩子外出打工的佔0.8%。這樣,農民外出務工 經商就造成了事實上的「單親教育」、「隔代教育」、「寄養教育」現象。有的家庭,父母一方留在家裡,另一位常年在外,留守父親或母親的農活相對於兩人都在 家時更多更忙,他們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時在外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顧,祖孫輩的年齡相差在44歲至70歲之間;再加上這部分農村 老年人多半不能讀書識字,文盲半文盲的超過40%,往往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學習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父母同時在外的家庭,還有一部分將 孩子托寄在親戚或鄰居家,每年支付一定數額的「撫養費」。這些接受寄養的家庭只以確保孩子安全為目標,對孩子的學習一般不聞不問。

在對留守孩子的教育上,主要存在三種形式:一是嚴厲型。有的家庭父母一方在家,由於忙於事務,沒有過多的時間關照孩子,當孩子一旦不聽話或犯錯時,就大聲 喝斥,動輒打罵;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觀念陳舊,以「書是南山竹,不打書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為信條,往往手段粗暴。二是溺愛型。父母一方在 家的家庭,有的經濟條件較好,在家的父母一方不怎麼從事農業勞動,有較多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大都溺愛孩子的較多;有的家長認為,家中只有一個大人,應該給 孩子更多關愛,以彌補一方不在家的缺憾,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一般言聽計從;有的祖父母將孩子們視為掌上明珠,過分疼愛,不講原則。三是放任型。有的家庭只有 父母一方在家,由於精力有限,對孩子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大多數接受寄養的家庭,由於不是自家的孩子,一般不敢大膽管理,怕因此引起誤解,影響親戚、鄰里 之間的關係,對孩子也往往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只要孩子不出事就行;少數祖父母,由於是「被迫」看管孩子,也無意對孩子進行約束,任憑孩子自由散漫。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由於父母外出打工,農村中許多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直接監護人,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留守孩子,會因 父母不在身邊而感到失落、孤獨,因沒有了信任的傾訴對象而變得自我壓抑和封閉,也會因日常生活中沒有人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而感到無奈和自卑。長此下去,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大問題。

在抽樣調查的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中,有46%的學習成績較差,42%的學習成績中等偏下,10%的學習成績較好,僅有2%的學習成績優秀。在素質、品質教育 和個性培養方面,留守孩子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實際上,由於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家庭沒有稱職的監護人,有些孩子變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於監 護人的過分溺愛、嬌慣和放任,部分孩子變得難以管教,有的經常逃學,光顧電子遊戲室,有的喜歡打架、抽煙喝酒,有的甚至小偷小摸。

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已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應當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注與重視。

来源:人民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