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出吳冠中的十個「看不慣」,以此紀念敢說真話的個性藝術大師!
1、看不慣 「美協」和「畫院」
吳冠中以親身經歷細數美協、畫院、文聯、作協等各種藝術家組織的「協會弊端」。他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就曾提出「取消畫院,取消美協」,「美協是個衙門,文聯也是這樣。誰都來管文藝,結果文藝上不去!」「國際上很少有這樣養的。我親戚的孩子是清華大學的學生,他參加美國舉辦的一個英語考試,其中有一道試題:國家應該養畫家嗎?這道題真是發人深省。美國並不供養畫家,法國也只是給一些貧苦的畫家提供廉價畫室,而中國卻有這幺多「養畫家」的畫院,就好比養了一群雞,不下蛋。「美協機構很龐大,就是一個衙門,養了許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術沒關係,他們靠國家的錢生存,再拿著這個牌子去抓錢。」
2、看不慣藝術家被「圈養」
凡是有親戚朋友的孩子想要報考美術學院,吳冠中一概勸阻。他認為美院教的那一套,是培養畫匠而不是藝術家的,一些美院大量招生,都是為了錢!吳冠中說:「對報考美術學院的學生,老師和家長應該給他講明利害,學美術等於殉道,將來的前途、生活都沒有保障。學畫的衝動澆不死,這樣的人才可以學。」吳冠中向來強調,藝術家應該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養」就能出成果的。他希望社會建立合適的機制,資助、獎勵年輕的窮藝術家進行探索。「不要養人,要獎勵好的作品。要養會下蛋的雞。」
3、看不慣自以為是的「畫家」
吳冠中說,「魯迅我是非常崇拜的」,他家中也擺著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從中不難看出吳冠中對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對魯迅硬漢精神的繼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他不斷地對一些藝術現象開火。「中國沒有魯迅,這個國家骨頭要軟得多。所以我講過很狂的話,齊白石是大畫家,我說過一百個齊白石抵不過一個魯迅,當然不好比,但我覺得齊白石少幾個對於這個國家關係不是很大,但沒有魯迅,這個民族的心態就不行。」他說魯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親,他要做一個有脊樑的中國文人。
4、看不慣沒有作品的「碩士、博士」
吳冠中認為藝術院校文化課要求太低決定了大學只能培養出工匠,培養不出藝術家。「美術界大部分畫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們的作品情懷和境界上不來。」而對於藝術院校的教師,吳冠中照樣批評得不留情面:「現在很多大學老師不稱職,一定要毫不客氣地淘汰。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現在大學都搞綜合化,理工科學校都在搞美術學院、藝術學院,老師要評職稱,學生要拿文憑,都掏錢在刊物上買版面發作品。全世界很多美術家都沒有學位、文憑這些頭銜,什幺藝術碩士、藝術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5、看不慣藝術品價格的「步步高」
吳冠中在聽聞曾經充斥著炒作的藝術品市場大幅度降溫,在接記者專訪時朗聲笑道:「好!藝術品市場冷下來了,畫賣不出去了??好!」在吳冠中看來,藝術品市場降溫,能有效地治治畫壇的浮躁風,畫家可以安心回去畫畫了。寂寞的時候往往畫得出好的作品來。而只要畫家創作出好的作品來,不要怕市場的冷熱,真金不怕火煉,真的好東西是跑不掉的。吳冠中說,藝術的冬天考驗著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熱愛著藝術。如果真愛,就不會放棄。苦難和坎坷是孕育藝術的土壤。感情壓抑到一定程度才會爆發。那才可能會有好的作品。平淡的人生,平淡的情感,不能出藝術。
6、看不慣拍賣市場上的「心電圖」
2005年11月,吳冠中巨幅水墨畫《鸚鵡天堂》在北京保利首屆拍賣會上以2750萬元的價格落槌。吳冠中卻對此「天價」不以為然,對記者稱這合收藏家口味,自己並不認為這張作品有多好,因為內心流露得不夠。吳冠中說:「我現在對拍賣毫無興趣,拍賣圖錄也不去看。現在國內的藝術市場有點畸形,人為因素太多,躥上躥下的,就像心電圖不正常。作品的價值要由時間來驗證,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差的,歲月會作出篩選。現在值不值錢無須關心。低了別動搖,高了別太高興。作為藝術家,他只管把作品留在人間,由後人評說。」
7、看不慣中國藝術的「高價低質」
吳冠中有個著名的論斷,就是「中國美術比非洲還落後」,在他看來,真正的藝術家都是苦難中成長的。社會是不養詩人、畫家的,藝術家沒有吃過苦、沒有感情和心靈的波動是成長不起來的。吳冠中說:「我們以為非洲藝術很落後,後來我到非洲一看,他們吸收了很多西方現代藝術,反而比我們現代很多。我們的人為障礙使我們落後了。」
8、看不慣「流氓美術家」
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吳冠中說:「你可以調查一下,所有的美術家對美協、畫院是什幺印象?他們起的作用在哪裡?他們為藝術的服務體現在哪裡?他們的活動就是搞展覽、大賽、評獎。大學擴招成了他們來錢的機會。我每天家裡收到的雜誌,都是些亂七八糟宣傳自己的,這樣搞就跟妓院一樣了,出錢就給你辦。」「這幾年,中國的美術館、博物館越建越多,硬體越來越好,但你收藏了很多垃圾,許多東西是走後門憑關係送進去的。現在一些國外美術館,經常有中國人主動送畫,回來就宣傳炒作自己。」「有的人左右逢源,既在體制內擁有權力,又享受市場的好處。但在這樣一個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環境裡,藝術家氾濫,空頭美術家、流氓美術家很多,好的藝術卻出不來了。」
9、看不慣美術教育必畫「石膏像」
畫石膏像是目前美術教育的必修課。但吳冠中認為,畫石膏像會把藝術感覺都抹殺掉。石膏像是死的,現在要求畫的人死扣,要畫得正確,要畫得像,結果畫得越像越沒有感覺。藝術需要錯覺,沒有錯覺就沒有藝術。藝術要有想像力,要有飽滿的情感。藝術家需要有比常人更豐富的想像力和情感積累。
10、看不慣徐悲鴻和「革命題材」
在吳冠中心中,「徐悲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在一個很重要的崗位上,因此他的力量很大。但是我們提倡百花齊放,什幺樣都可以,現在的形勢我看哪,又把現實主義拚命在抬,畫那些革命的題材,這當然可以。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美術的功能像詩一樣,當然可以畫插圖,但這不是它的主要工作,主要的任務是創造美,創造精神世界。但是現在政治上也好,社會各方面也好,沒有重視這一點。徐悲鴻可以稱為畫匠、畫師、畫聖,但是他是「美盲」,因為從他的作品上看,他對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畫《愚公移山》很醜,雖然畫得像,但是味兒呢?內行的人來看,格調很低。但是他的力量比較大,所以我覺得很悲哀。審美的方向給扭曲了,延安的革命思路加上蘇聯的影響,蘇聯的東西還是二手貨,從歐洲學來的。這些東西來了以後,把中國的審美方向影響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吳冠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