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社保問題專家鄭秉文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在養老保險制度中引入個人賬戶的作法不成功,規模龐大的空賬已經形成。下面是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的採訪報導。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13號的一次研討會上說,中國上世紀90年代在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方面借鑒智利因素,放棄原來的現收現付模式,引進逐漸積累式的個人賬戶後,養老保險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在此制度確立前的職工的養老金,由後來繳費者負擔,個人賬戶的資金用於支付養老金,形成規模龐大的空賬。」鄭秉文認為,個人賬戶出現龐大空賬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沒有解決對已退休職工養老金「歷史欠賬」的補償。
英國商會首席中國顧問吳克剛博士表示,養老保險出現空賬也許還有其它原因,包括配套的統籌資金不到位,個人賬戶上的錢的投資回報無效或低效,等等。吳克剛不認為養老金出現空賬或虧空是個反常的事情:
「西方也有這種情況,以前是養老金需要靠現在在工作的職工交的這個錢來給他們發養老金,這個是全世界標準的做法。在英國,我想在美國也是一樣。就是說現在工作的這幫人交的錢就為現在退了休的這幫人付養老金,那麼現在工作的這幫人退休了,就靠以後工作的那些人,所以養老金的它的這個做法,經常是出現如果投資回報不好,特別是股市或者是樓市回報不好,或者是銀行率回報不好的話,就出現缺口。這種情況現在在很多國家都有,英國很多大型企業跟地方政府的養老金也出現大量的缺口。這個是正常的現象。你現在交多少錢,並不是說你現在交的這個錢就留著你將來養老。就像我們交稅一樣的。今年你交上的這些錢就是拿去發給今年退休的那些人。所以經常碰上像今年退休的人多了,那它那個錢就不夠發了。或者今年投資回報不好了,它有時候就會預測說將來在什麼時候它這個養老金會出現空缺。還有一些企業它配套資金不到位也出現虧損的情況。」
山東大學教授孫文廣向記者介紹了當下中國養老金制度的推行概況。他說,中國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保險問題不太大,但主要由本人購買養老保險的部分私營企業職工以及廣大農民,則是養老金制度中的弱勢群體:
「中國的養老金制度原來它的做法就是由國家來支付。比如國家的公務員,公立的高等學校的教職工,他們的養老金是由國家來提供的。所以它的問題不太大。像我自己光讓國家承擔了。按照原來的工資數打一個折扣或者70%、80%啊,再早一點是100%了。我們那個年代是100%了。現在另外一個機關呢就是私人企業、非公務員、農民啊,他們的養老金是要自己來買養老保險。那麼這一部分有一個問題是什麼呢?開始買養老保險的時候投入比較少。但是後來物價也上漲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養老金就會出現虧空。」
孫教授說,除了上述兩個極端而外,還有一個處於事業單位和農村之間的中間地帶,那就是養老保險原來由國家包干的國營企業:
「現在問題在哪裡呢?就是在中間地帶。就是原來它是由國家包干的。後來它要自籌一部分在企業。它自籌那一部分不能夠滿足支付職工的養老金。這個往下走的話呢,可能越來問題也越大。」
孫教授說,在經濟不夠發達的農村地區,農民還談不上有可靠的養老保險:
「你農村的農民現在他也有搞合作保險。 自己提出一部分,就是你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呢,你先自己提交一部分,地方政府再補充一部分。這樣形成一個制度。但是這金額就很少了。有的地方一年就一百塊錢。」
吳克剛博士表示,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需要有通盤考慮:
「將來肯定要跟農村的城市化的過程,下一步的土地改革,經濟用房的建設,農村這些富余勞動力怎麼樣安排等等要通盤考慮吧。因為你農民在村裡沒有經濟收入,沒有一個集體的經濟體制的話,他的養老金的問題最後還是個人的問題。因為沒有地方政府對他負責對不對?」
搜狐網的報導援引鄭秉文的話說,同樣引進智利模式的香港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比較成功。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專家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