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10時11分左右,棲霞區邁皋橋街道轄區原南京塑料四廠管道爆炸。南京全城震動,震波甚至傳至10多公里外的鼓樓地區。據官方發布的初步勘察結論,事故是由於在停產廠區平整場地過程中,挖掘機械碰斷管道,造成可燃氣體泄漏引發的,肇事者已被公安機關調查。
事故發生後,江蘇省、南京市啟動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成立「7•28」事故領導小組和現場指揮部,開展現場處置、醫療救護、事故調查、善後處理等工作。
截至昨天(7月29日)12時,事故已造成13人死亡,120人住院治療,其中14名危重人員。
爆炸現場,一片狼藉。在衝擊波的作用下,上百棵法國梧桐已經光禿禿,落在地面上的葉子雖然還著綠色,但稍一觸摸就碎。
二、三公里範圍內凡是關著的門窗無一倖免,在距離爆炸現場約1公里範圍的陽光雅居小區,一名司機到當天下午3點,在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內,他已經拉了7車玻璃殘渣。整個小區內都是打掃碎玻璃的「嘩嘩」聲。
爆炸其實早有先兆。就在兩個月前,南京本地媒體報導,同樣在邁皋橋地區,一條丙烯管線泄漏,險些引發大爆炸,當時曾緊急疏散過附近數千居民。
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較早之前的8點半左右,就聞到了類似煤氣的味道,隨後便有人報警,接近核心區的居民開始向外跑。「第一批趕到現場的棲霞消防的兩輛消防車的車窗都被爆炸震碎了。」
對爆炸的直接起因,昨天官方透露,據瞭解,在施工隊挖裂了丙烯管道後,丙烯噴湧而出後,刺激性的氣味頓時瀰漫了周圍。
當時有兩名聯防隊員開車經過,一名年紀較大的聯防隊員(隊長)覺得有異常可能會發生爆炸,下車動員周圍群眾撤離。年紀較輕的聯防隊員未下車。
據瞭解,該名聯防隊員在試圖發動車子時,隨即發生了爆炸。另一種說法是,並非該名人士車子點火引發爆炸,而是在等待前述年紀較大的聯防隊員時,因其點火抽煙,產生的明火點燃了聚集在該區域的可燃混合氣體。在丙烯泄漏至爆炸期間,撤離主要是一些群眾的自發逃生行為。某種程度上說,這次爆炸沒有更加嚴重也是一種幸運。因為緊鄰爆炸核心區的棲霞區電視大學放暑假,同時,爆炸發生在已經拆遷的廢棄老廠區內,加之爆炸周圍數百棵30年以上的法國梧桐形成了天然屏障,這才沒有釀成更為嚴重的損失。
南京塑料四廠位於棲霞區邁皋橋土崗,企業在1980年代中期成立,主營聚苯乙烯塑料製品、人造革等,其名字曾兩度變更,但廠址卻一直在爆炸發生地。
工廠地下有輸送煤氣和丙烯的兩條管道。工廠建設超過了30年,因此管道被鋪地下超過了30年,管道老化無法避免。以長江之北的央企揚子石化為龍頭,至今南京依然以化工作為支柱產業之一。一江之隔的棲霞區,在歷史上自然形成了化工產業鏈上諸多工廠。
而近年來城市的大規模擴張,原本較為偏僻的棲霞區逐漸成了人口聚集所在,有著10多個小區、幼兒園、超市、傢俱城等。
南京官方也承認,「對這種多年前鋪設的管道,以及在隨後形成的居民集聚區的布局和安全防範,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我們在新一輪城市建設中正在考慮和解決的」。
南京棲霞區產業偏重,原本歷史上形成的諸多化工企業在近幾年已陸續拆遷轉移,但過低的補償價格使得整個拆遷工作並不徹底。
6年前,塑料四廠廠址地塊早在被南京市政府納入新的大區域改造規劃,為整個規劃徵求各區意見、向市民公示展出長達兩年時間。
但問題在於,相關利益方極力壓力拆遷費用,導致搬遷久拖不決,拆遷進展緩慢。
《南方週末》說,有十多個小區、幼兒園、超市和傢俱城的居民密集區內,分布著塑料廠、液化氣廠、加油站、加氣站等多家化工企業和密佈地下的化工管線。在數次火災,可燃氣體泄漏和居民們無效的抗議之後,家門口的炸彈終於爆炸了。
東南大學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周勤教授認為,房子建到了安全距離之內,政府和企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開發商不顧條件限制,盲目進行開發,完全不顧及業主的生命安全。其次,政府就沒有很好地履行信息公開的責任,沒有公示相關信息,讓民眾知道自己身處險境,以方便民眾在購房時考慮選擇。
另外,政府審批開發商在這些危險區域進行開發的過程也是要受到詬病的。去年時,就有居民去現在發生爆炸的和燕路抗議液化氣加氣站的修建,但是政府的不作為,讓這些自救的努力都沒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說,先有城市規劃上的無序,後有行政上的不作為,才使得化工企業帶來的威脅一次次成為現實。
原題目:南京化工廠爆炸事件凸顯城市發展與化工產業矛盾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南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