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關係,成了中國科研體制的弊病。最近,來自北大和清華的兩名海歸學者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披露中國科研基金分配不公,是基於關係而非學術成就。有學者指出,在中共體制和畸形意識形態下,中國科學界正在演變成生意場,科研成為很多人追逐名利的工具,而不是探索自然界規律或解決國計民生的途徑。
施一公和饒毅兩人分別來自北大和清華的生命科學研究院,而且都是不久前從美國回國的學者。他們在betway体育手机网
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聯名發表社論,披露中國的科研基金分配機制不公。
文章說,主要科研基金經費高達幾千萬到幾億元人民幣。每年頒布的基金申請指南表面上說是為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然而實際上,由政府官員任命的專家委員常常聽從官員們的意見。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讓每個申請人都心知肚明:與個別官員和少數強勢的科學家搞好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提到,基金數量較小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可能相對比較公正,能注意考察科研質量優劣。
然而,原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須寅透露,自然科學基金仍然逃不過公關二字。他表示,曾經聽到過清華大學某院長的抱怨。
須寅:「我聽這個院長說過,清華園申請自然基金是很多的一個單位,可是近兩年清華以外的高校,他們獲得的自然基金數超過了清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和基金會的評委搞公關。那他們獲得的自然基金項目自然就增加了。
須寅指出,在中國「有硬關係」是獲得科研經費和「出成績」的保證。而「政策」的受益者往往是政策制定者自己,這樣就導致了各高校千方百計要把本單位的人安排到基金委去搶一杯羹。
施一公和饒毅的文章還提到一種現象,就是有相當比例的研究人員花費了過多精力去拉關係,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參加學術會議,討論學術、做研究和培養學生。
須寅認為,究其根源是中共的體制和意識形態造成的。在中共虛假風氣盛行和一切為政治服務的環境下,科研人員不能作真正的科學探討,得到的所謂科研結果其實是造假。
須寅:科研人員在這種體制下,在這種意識形態下是不能作出真正的科研項目,做出真正的科學探討,和真正做到科學前沿上。那麼又為了在這個行業生存,在科研領域生存,那麼他必然要走這條路,就是造假。」
施一公和饒毅的文章呼籲,中國要回到基於學術質量的優劣來分配所有科研經費的起點。但是他們也指出:科研體制改革困難重重,現行體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絕真正意義上的改革;而那部分反對不健康文化的研究人員,因為害怕未來可能會失去獲得經費的機會,而選擇了沉默。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