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城鎮化抖出農民被雙重盤剝的路線圖
在過去的13天內,有三家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都提及要改革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問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中國社科院財政和貿易經濟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均認為,目前的戶籍管理制度造成了中國的「偽城鎮化」或「不完全城市化」。三份報告均建議進行相應的改革。
我注意到,三家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大抵印證了當下城市化進程中,「被城市化」的農民真實生存圖景。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發布的報告認為,受中國城鄉分割以及戶口制度約束,這種城鎮化尚是一種「偽城鎮化」。大量的農村產業工人,雖然居住在城市並被計算為城市人口,但其並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類公共服務,其收入水平、消費模式無法等同於一般城市人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報告稱,城市人口增量中71.8%是農業戶口,但只要大部分農民工沒有在城市實現永久性定居,任何人口城市化指標體現出來的高城市化率都是「偽城鎮化」或「不完全城市化」。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報告則提出,中國城市化目前仍處在「半城市化」狀態。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解釋說,我國現有城市化率的統計口徑,包括了1.45億左右在城市生活6個月以上,但沒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等同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權利待遇的農民工,也包括約1.4億在鎮區生活但從事務農的農業戶籍人口,這些並沒有真正轉變身份的人口約佔城鎮總人口一半。
如果說三家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反映面上情形,「解剖麻雀」式的點上圖景亦大抵如是。據9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的《三成失地農民就業難》一文披露,某省統計局農經隊日前發布了《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現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就業難、補償低、社保不健全等成為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突出問題。報告抽取了該省5個市33個區縣1460戶調查戶進行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失地農民中只有69.1%的農民已經就業,其中,僅10%通過政府社區介紹就業。擁有失業保險的農民只有2.6%。而比較失地前後的家庭收入,僅34.3%的農戶收入有所增加。文章以「擔心坐吃山空」「征地補償偏低」「社保覆蓋面窄」「期待完善制度」四個小標題,透視了當下「被城市化」農民的生存尷尬和困境。
在我眼中,「偽城鎮化」也好,「不完全城市化」、「半城市化」也罷,其背後暴露的問題一樣:廣大失地農民雖然一夜之間「被城市化」由農民變成市民,實行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農轉非」夢想。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他們卻遭遇「有名無實」「有本無權」的尷尬,只是戶籍「被城市化」的廣大農民,無疑又罹遇一次身份賤賣和權益盤剝。
不禁想起上世紀90年代不少地方「賣戶口」的鬧劇。我無從知道始作俑者是出於何種動機,反正不少地方出臺政策明碼標價明目張膽出賣「農轉非」戶口指標,這恐怕不能不說是人類社會的曠世奇聞。如今看來,我也是因為這一政策而導致雙重損失的犧牲品。由於當時我在城市工作戶口也在城市,我妻子在郊區工作屬農村戶口,為了即將出生的孩子能在城市入學,我咬咬牙花掉節衣縮食積攢下來的7000元錢買了一個集鎮戶口(城市戶口標價11000元)。須知,當時7000元是什麼概念,差不多可以買到我所在城市30平米左右的商品房。事後打「倒算盤」,好在時值妻子懷孕,孩子戶口可以跟娘,我相當於花「半價」每人3500元買了一個戶口,還算比別人划算。嗚呼!阿Q至此,不知道是誰的悲哀?更為要命的是,去年郊區老家征地拆遷,由於妻子戶口不在老家,想遷回又凍結「非轉農」。面對之前祖宅年久失修倒塌,欲申請宅基地建新房因戶口不在家無法落實,現時不僅征地拆遷補償受損,而且按照戶口享受的各種人頭補償悉數落空,我唯有「太息復太息」唯有「而已而已」。
我知道,當下中國農村「瘋也戶口,狂也戶口」、「窮也戶口,損也戶口」如我者有的是。由是反觀,我從「偽城鎮化」背後看到的是一些地方農民權益被雙重盤剝的路線圖。
我同意專家「偽城鎮化」、「不完全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在內涵上均涉及現行戶籍制度的說法,但我堅持認為,當下戶口已然演化嬗變為「身份符號」和「證明本本」,消除歧視,尊重人權,給「被城市化」了的農民以平等的市民待遇才是實質。換言之,既然要做農民變市民的好事,就要把好事做好做到位做徹底,無論如何,不能再剋扣盤剝他們依法享有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權利。因為,他們已經被剋扣盤剝過多次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