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國資委忠於皇上不忠於民眾(圖)

卸任前後,國資委原負責人講了不少心裏話,例如國企「壟斷有理」,「壟斷有功」,「我是個忠臣」等等。

儘管受到輿論和學界的非議,筆者對這位同志倒有三分敬意,起碼言之有物,表裡如一,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話、口是心非的假話、以及廉價的公開做作,不知強了多少倍,而且像他這樣,敢拍胸脯說自己是忠臣的,如今並不多見。

然而忠臣不是自詡的,將來太史公作傳,不僅要看該同志是否忠,還要看他忠於誰。

這位同志顯然不是忠於民眾[注]。

儘管該同志完成了政府交給他的任務——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央企資產從2002年的7萬億增加到2009年的21萬億,但這並不表明他忠實地履行了為民眾服務的職責。正相反,國資的增值以犧牲民眾的利益為代價,因為增值只有兩個途徑:政府的投入和企業自身的盈利。政府的投入當然由納稅人貢獻,而企業的利潤也來自老百姓的口袋或消費者的錢包。

央企擁有壟斷經營權,政府又幫著定價,從成品油價、飛機和火車票價,到電信服務費、金融服務費、存貸款利息,都是官定的「一口價」。霸王企業加上霸王條款,它不賺錢誰賺錢?無怪乎2009年,僅中移 動、中石化兩家的利潤就相當於最大500家民企的利潤總和。央企的壟斷利潤就是消費者的額外損失,國資越是增值,國民的損失就越大。

官方理論家會說,國資為全民所有,增值將惠及全民。這話就像《紅樓夢》中賈瑞的風月鏡,或者寶哥哥最擅長的「意淫」。筆者乃全民一分子,竟然不知惠在哪裡,既未得到國企的分紅,亦未受邀參加股東大會,除了花錢買國企的產品,就是繳稅轉給國企去投資。至於投什麼項目,從不徵求鄙人意見,甚至連招呼都不打一個。

於民雖無可見的實惠,是否有「隱惠」?如這位前負責同志所說,若無三大石油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中國經濟早就亂了。言下之意,央企是定海神針,壟斷有理且有功。如此附會,實在過於牽強。按照這個邏輯推論,美、歐、日等國在危機中遭到重創,就因為它們的石油公司是私有的。這可是前所未聞的新理論,誰說中國人不能得諾貝爾獎?

古人講「愚忠」,眼前就是一個現代版,寧可愚,也要忠。

另一常見辯護詞是為國爭光,央企進了世界500強(按資產排名,其實是500大,大不一定強),建成了中國企業的航空母艦。對國人而言,此乃虛榮而實損,巨型央企意味著民營空間的縮小、行政壟斷的強化,以及壟斷價格的高踞不下。在升斗小民眼中,央企母艦還不如家裡下蛋的母雞。

央企口惠而實不至,在日益增加的輿論壓力下,不得不向財政部分紅,錢從政府的左口袋進了右口袋。不管哪個口袋,就是不進百姓的口袋。財政部花錢一如央企,從不和納稅人兼主人的民眾商量,也不交待錢的來龍去脈。每年人代會上只給寥寥幾個數字,領導念完稿子便舉手通過。

即便央企直接給13億民眾分紅,國資仍找不到它的理論依據。如果錢是我的,為啥我自己不管,非要交給國企去玩?然後再多掏錢買你的產品,好讓你多賺利潤給我分紅?繞這麼大的一個彎子,是你有病還是我有病?

除非國企的效率更高,否則就沒有讓它經營資產的道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民營上市公司2009年的淨資產回報率為8.18%,而上市國企僅有 3.05%,後者不到前者的一半。國企低效的原因很簡單,花別人的錢不心疼,管別人的錢不用心。自家的孩子養得好,這是人之常情,國有和私有的效率差別正來源於此,與主義、覺悟或者忠姦沒什麼關係。

由國資的性質決定,該負責同志不可能忠於民眾。

那麼他是忠於國家嗎?如同「人民」一樣,在傳統社會中,「國家」也神聖得僅剩下一個符號,一個空洞、虛幻的、卻可以產生雷霆萬鈞之勢的符號。現代社會中的國家是具體的,指的是包括行政、法律和軍事在內的整套體系,這個體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護和促進國民的利益。國家因此是國民的工具,對國家的忠誠必須且只能體現在對國民的忠誠上。不忠於民眾而忠於國家,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

實際上,「忠臣」兩字的涵義不言自明,那就是「忠於皇上之臣」,而絕不會是「忠於百姓之臣」。古往今來,可曾見過官員向平民俯首稱臣?

明知效忠對象不是百姓,為何民間仍熱捧忠臣?答曰:「兩害相權取其輕」。忠於皇上之臣鳳毛麟角,滿朝文武,都只拿皇上做個旗號,居廟堂之高,則偷盜國庫,處江湖之遠,則魚肉百姓。和不忠於皇上的奸臣相比,碰上個忠於皇上的官,就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如今已是21世紀,忠臣也應與時俱進,從「忠於皇上之臣」進到「忠於民眾之僕」。

做個忠僕並不難,把幾十萬億國資還給它的真正主人——13億民眾,讓每個人(而不是所謂的「集體」)自己決定如何經營和享用自己的資產。

[注] 筆者在這裡不想用「人民」一詞。這詞有時像皇帝詔書的題頭——「奉天承運」,神聖得失去了任何世俗的意義;有時又像一塊舊抹布,被濫用,被玷污,被揉搓,被裁割,千瘡百孔,殘破不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