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和中國大陸的日用品價格上漲改變了深圳和香港的消費互動模式,風行了30年的「港人北上」開始向「深人南下」轉變,一些陸客南下香港掃貨的目標也由名牌和奢侈品變成日用消費品。
香港和深圳僅一河之隔,從香港市中心乘坐火車不過40分鐘路程。過去每到週末,大約每5分鐘一趟的列車把大約四分之一的港人帶到深圳,辛勞而富有的港人充分利用地利之便,盡情享受深圳價格低廉的飲食和休閑等服務。
*港人北上消費囊中羞澀*
過去一、兩年來情況出現了變化,人們發現北上的列車不像以前那樣擁擠了。隨著人民幣對港幣的升值以及內地物價的上漲,許多精明的香港人對北上消費望而卻步。深圳研究民生問題的社會活動人士鄒濤說:「以前港幣是比較值錢的,一港幣可以兌1點1或1點2元人民幣,現在一港幣只能換零點8幾的人民幣。另外,大陸的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導致物價上漲。」
中國發改委公布的10月份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食品統計結果顯示,在包括蔬菜、糧油、鮮肉和水果在內的31種商品中,有八成在漲價,另據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公布的betway体育手机网 數據,今年9月,深圳居民生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百分之3點8,略高於全國百分之3點6的水平。
*深圳日用品物價有些高過香港*
由於漲價部分大都屬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日常生活用品,所以普通百姓對於這一輪通脹壓力感受最深。據香港媒體報導,一些深圳市民最近驚奇地發現,香港一些生活日用品的價格甚至比深圳還低,引發不少深圳市民定期去香港採購,掃貨的目標不僅有名牌和奢侈品,還有物美價廉的日用品。「到香港打醬油去」已經成為大陸主婦論壇中的一句流行話語。
*「到香港打醬油去」*
香港文匯報列舉香港價格低於深圳價的日用品共有十幾種,其中包括水果、食鹽、醬油、加工食品、雞蛋、以及手紙和日用化學品等等。據中國證券報報導,由於最近深圳物價飛漲,一些深圳居民開始「換城消費」,或者越境消費,辦理一個「一簽多行」的通行證,定期到香港最近的城鎮上水購買副食品和生活用品。
深圳的民生問題觀察人士鄒濤說,深圳人南下香港消費的現象現在剛剛開始,還不普遍,但是它表明瞭一種趨勢。
他說:「香港的許多日用產品都是從中國,尤其是深圳的廠家生產出去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有些產品出去可能還比較便宜,但是在國內賣反倒比較貴。這是一個倒掛的現象。所以現在家庭主婦‘到香港去打醬油’雖然是一個玩笑的說法,但是它代表了一種現象,就是說,越來越多的大陸居民感覺到物價上漲的壓力。」
*港深物價接近 工資卻相差甚遠*
深港兩地物價水平逐漸接近,內地一些生活日用品的價格甚至正在超過香港,可是兩地居民的收入卻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總部設在深圳的證券導報執行總編岳福營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深圳物價上漲的幅度遠遠超過工資增長的幅度,深港兩地生活質量的差距是一目瞭然的。
他說:「據統計,深圳居民的平均工資每個月好像不到4千,而香港的平均工資應該至少比深圳高百分之50。事實上,大陸的工資增長水平並不高,沒有跟上物價上漲的水平。比如有些蔬菜的價格已經翻倍了,可是誰聽說工資翻倍了?」
*中國通脹壓力仍處於可控制範圍*
中國衡量通貨膨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三個月超過百分之3的警戒水平,引起人們對通漲壓力上升的擔心。不過研究市場投資問題的專家岳福營認為,新興經濟體的通脹指數保持在百分之3到百分之5之間是正常的,中國的物價指數CPI在金磚四國中是最低的,而GDP增長率卻是最高的,因此短期內沒有通貨膨脹失控的危險。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中國經濟季報」也認為,雖然中國的物價指數很可能會繼續突破政府規定的百分之3的警戒線,但是通脹整體水平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攀升。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