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鋁試圖收購力拓,終因力拓股東和澳洲政界的反對而告終。(Getty Images)
【記者劉林編譯報導】《經濟學人》11日撰文《正在被龍吞食》,文中以不記名方式採訪了11家西方企業高層主管,這些公司或全部,或部分被中國企業收購,或是收購洽談還在進行中。這10筆收購案總成交金額為10億美元。通過這些企業主管的親身感受,用西方人視角審視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以及並購過程中面臨的難題。而中國公司如何能夠真正的走向世界,也是對中國業者的挑戰。
故事的開始
數年前,一家國際石油公司的兩名主管正在他們位於英國的即將荒廢的辦公室裡挑燈夜戰。一位長相令人驚艷的年輕中國女士來到前臺。「她非常迷人,身上全是名牌Gucci」,兩名主管中的一人說道。她遞上一封中石油的信,中石油是一家由中國政府掌控的能源巨頭公司,信中提議幾十億美元的收購計畫。主管補充說,這位女士很快消失在夜色中,乘著一輛有當地牌照的車拂塵而去,從此再也沒有露過面。這家石油公司,很快被另一家中國公司收購了。
數年後的今天,中國大陸及香港買家的收購成交金額佔全球交易額的10%,中國的高儲金也刺激了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為了獲得原材料和土地,成立高技術性的跨國企業,佔領國際市場,這類收購交易近年來加快了腳步。
談判初始的不一般經歷
文中寫道,儘管中國企業管理層堅稱他們的行動完全是基於商業考慮,然而這種交易仍然很微妙,一方面是因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另一方則是因為中國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在談判的初始階段,西方企業主管出於對中國企業體制不透明且專制的擔心,起先會嘗試交朋友建立關係。在這過程中,中國人常採用的廣為人知的策略就是用酒宴打消隔閡,清除障礙,然後佔取主動,搶佔先機。
多數西方企業作為被收購對象在談判過程中需要翻譯,這可要當心了。一家西方礦業公司的老闆喜歡上了他的翻譯,而這位老闆半開玩笑的說,「很明顯,她就是一個內部間諜」。多數主管說,他們信賴他們的中國企業談判對象,但並不完全都是這樣。一個歐洲公司的主管曾表示:「他們知道我的一切」,他還補充說,「我家裡的電腦遭到52次來自中國的襲擊」。另一家西方企業老闆正在與中國方面談判有爭議的自然資源企業收購時,他發現周圍的氣氛很不對勁兒,「你必須把你的手機電池取出來,你還被告知,這個房間被竊聽了。」
中國企業的權力構架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謎。儘管這可能是一家有政府撐腰的大公司,公司董事會裡有一定數量的西方人作董事,即使是這樣,外界對其權力構架也知之甚少。一個在中國非常普遍的企業運營模式是,與企業管理體系平行的是一套共產黨官員體系。在這些中國企業裡最資深的中共官員是黨委書記,但此人不一定擔任企業高級主管一職。而且,有過中國之行的西方企業主管大多會說,那些出面參與談判的人顯然缺乏做決定的權力。
藏在空椅子後面的真正權力
中國企業權力構架的不透明性也可以通過有名無實的中國企業領導所扮演的角色反映出來。一名西方企業老闆發現,他的中國談判對象是一名專斷者,被一群俯首稱臣的人包圍著:「你能感覺到這些人對這個頭兒的順從。這個頭說出的話,沒有一個人反對。」然而,有談判經歷的受訪者更多的卻是談起了頗有趣的「傀儡領導」的現象。例如,在與中石化談判的時候,「在你和對方坐著的中間還擺著兩把空椅子。當你對著麥克風開始發言時,現場的所有人開始鼓掌。出席談判的頭兒不進行具體事宜商討決策,他只是禮貌性的祝福交易成功。」
那麼,到底誰拍板做決定呢?這些受訪的主管認為,中國政府是最後的決定者。你可以感覺到,一位受訪者這樣告訴《經濟學人》。「在中國,你是和政府打交道」。另一位補充說:「在印度,你是和公司打交道」。
然而,這個政府是一個遠非可以揣摩,可以預知的龐然大物。經常的,多家中國企業就像預先商量好似的對同一家西方企業嗤之以鼻。這些參與競購的中國企業爭的是「優先買家」的資格,而他們身後都有政府官員撐腰。有的時候,這導致整個收購的過程混亂不堪。一位西人公司總裁說,他曾和一家中國礦業公司商討了數個月,包括有數百人組成的中國訪問團來現場考察,然而,這樣的一筆交易最終因得不到政府的首肯而黃了。這位公司總裁曾去古巴與中國發展銀行的管理高層會面。據信,這位銀行管理高層的父親和卡斯特羅相識。這位銀行管理高層明確告訴他,正在洽談的交易成功的希望渺茫。
另一位企業主管表示,在他與中興通信談交易的時候,中興通信面臨著拿不到銀行貸款的困境,因為中興通信的老闆對中央政府曾有微詞。
一旦選中來自中國的企業作為「優先買家」,西方企業就不愁沒錢了。一位曾參與力拓收購洽談的西人回憶起一次與中國的銀行會面的經歷。銀行不計價錢,出手闊綽,反而令這位西人感到疑慮重重。「他們說,‘你想要個什麼價?100億?還是200億?’這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中國企業出的價常常被視為不合理而被駁回:一個值幾十億美元的企業將是怎樣的一個龐然大物?
中國的「優先買家」在洽談的時候,通常會採用一些留有迴旋餘地的措辭,以便修改交易的條款,但是重大決策要請示北京。在競購一家西方石油公司的過程中,一家由中國政府掌控的能源公司要「回去向部長級領導請示後,才能決定抬高競價。」被購石油公司的主管說。
儘管,為達成海外收購的中國公司必須要跨過許多道坎兒,不過一旦成功,就可以享受相應帶來的強大優勢。比如說,可以從政府掌控的銀行拿到低利息貸款。收購時,也可以不用考慮被購公司的股市市值,因為,並購後的企業會得到最大股東--政府的支持。中國政客們也會幫助平息不同的社會輿論。
但是,中國這種由政府背後掌控的機制也有它的壞處。一是西方國家政府會逐漸對這類中國企業收購案提高警惕,這類國家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可以說,這兩個國家以前是世界上對外國企業入駐態度最寬容的國家。另一個缺陷則相當微妙,那就是,這種由政府作為幕後真正決策人的運作模式導致中國企業支付過高的價格,並且,為併購後的整合過程而糾結。(待續)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西方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