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七旬老人練就一手鋸琴絕活 將鋸子聲變天籟(圖)

 2010-11-30 22:4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鋸出悅耳民謠———黃伯在其QQ空間上發表的拉鋸琴照片

板鋸除了是木匠手中的幹活傢伙,還能用來做什麼?只需一把普通的馬尾弓,71歲的黃光炎就能憑一手拉鋸琴的絕活,將「拉鋸子的聲音」變成了天籟之音。

半山涼亭 悠然鋸琴

每個週末的清早,黃伯坐在白雲山半山的涼亭裡,用兩膝夾緊鋸子的把柄,左手將鋸頭往下扳成弧形,右手抄起馬尾弓,在鋸背上來回拉動,奏出了音色清越婉轉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吸引了好奇的遊人走近欣賞。

「這叫鋸琴,300年前已經有了。」黃伯介紹。記者走近細看,一把尋常的板鋸上沒有任何標記,黃伯卻能隨意拉出兩個多八度的音,「是有規律的,鋸片較寬的部分是低音區,較窄部分是高音區,可以依靠鋸片下彎的弧度來調節高低音准。一般來說,拗曲程度越大,拉出來的音就越高。」

年少結緣 退休自娛

據悉,鋸琴17世紀起源於義大利,有人這樣形容鋸琴:「初聞似水柔情,實為鋼鐵本色。」它在上世紀初期較為流行,但迄今大多數人未見過鋸琴演奏。黃伯說,這種冷門的樂器,全世界只有不足1000個人會演奏。1962年初次接觸這種樂器的時候,他還在廣州二中唸書。「當時我表哥看見有人在公園前拉鋸琴賣藝,回來學著拉,我見了很感興趣,就找了把木工鋸子,自己摸索著玩起來。」

黃伯第一次拉響鋸琴,被人投訴「很難聽,像殺雞一樣」。他只好躲到空曠無人的地方練習,到二中的樓頂在星空下拉。過了一個來月,他終於能夠一口氣拉出一首完整的曲子,「有個老師聽了,覺得還可以,讓我在少先隊裡表演呢!」

畢業後參加工作,又遇上「文革」,他無暇再拉鋸琴,這一擱便是40多年。直到2005年,黃伯在越秀公園閑逛時看見有人拉鋸琴,從此重操舊藝。

現在,黃伯能拉《康定情歌》、《我是一個兵》、《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十來首民歌。黃伯對廣東民樂非常感興趣,除了週末到白雲山拉琴,週一和週五他都到越秀公園與20來個老友自組曲藝團,合奏《步步高》、《平湖秋月》等曲子自娛。

民間絕活 沒人願學

民間絕活瀕臨失傳,黃伯很無奈,「據我所知,會拉鋸琴的人在南京大概有十來個,廣州據說也有十來個,可我遇見過的同好也就一兩個而已。沒人願意學啊!我現在經常出去拉琴,就是想讓多一點人認識這種樂器。」

黃伯說,學拉鋸琴取材簡易,去五金店挑一把好鋸子就可以了,「越大的鋸子越容易拉,鋸背要平滑,沒有毛邊缺口。」鋸子平時不需要特別保養,拉琴用的弓就是小提琴或二胡的弓,普通樂器店有售,「頭一個星期學習找準8個音,用心去練,一個月基本能拉出簡單的曲子」。

拉鋸琴需要左右手協調配合,還需要手腳用力按壓鋸片調音,黃伯認為能鍛練身體,因此樂此不疲。「拉一首《跑馬溜溜的山上》就得到不少掌聲,這是一種享受。」黃伯在自己的QQ空間上這樣寫道。

来源:羊城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