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瀋陽。居民王大媽用自帶的「彈簧秤」稱量購買的蔬菜。計較是一種生活態度,有時也是一種無奈
家住廣州海珠區前進路的譚姨今年快60歲了,老伴去世得早,只有一個女兒和她相依為命,兩人一直與另外一家人合租一套兩房一廳的住所。雖然譚姨每月有2300元的退休金,可看著飛漲的物價,譚姨直說「嚇到傻。」
算一算家裡的開銷,譚姨臉上的皺紋彷彿更深了———「去年每月2000元就夠了,今年怎麼也得4000元。」漲價的速度讓她覺得不可思議。「現在真是什麼都貴。去年我用的瓶裝氣還是90元一瓶,現在已經120元一瓶了;雞蛋價格也從3元一斤漲到5元一斤;豬肉年前還有10元一斤的,現在都在12 元一斤以上。不但食品漲價,服裝鞋子都在漲,我以前在起義路的批發店買鞋,只要15元一雙,今年那裡都沒有低於25元一雙的鞋賣了。」譚姨掰著指頭說,最高興的就是現在蔬菜的價格降下來了。「現在還有一元一斤的葉菜吃啦,真難得。」譚姨坦言,前段時間蔬菜太貴,都不捨得買。
臨近中午,譚姨出門買菜,因為每天有兩個時段的菜會賣得比較便宜,一是中午時分,一個是傍晚。來到市場買了一塊排骨,一把青菜,一個胡蘿蔔,一條小鱸魚,已經花了30多元了。「女兒經常要上夜班,我想多煲點湯給她補充一些營養。」譚姨女兒的收入也不高,只有1000多元,每月除去自己的花銷能交給譚姨的只有500元,譚姨經常還得出外打點零工,幫補一下生計。
中產家庭增加網購,減少外出吃飯
家住天河北的劉小姐今年35歲,一家三口在廣州有兩套房,有車,她和先生每月的收入都過萬元,是典型的中產家庭。前幾年,劉小姐的日子過得很舒心,沒怎麼為生活擔憂,可是今年以來,她越來越覺得手裡的錢不值錢,花錢也不敢像以往那樣爽快了。
「以前上菜市場買菜,身上帶個100元,絕對可以買夠全家一天的肉菜,現在肯定不行。買的東西還是那些,但是感覺什麼都貴了。」劉小姐一直沒有記賬消費的習慣,從來都是見到什麼喜歡的就買,但如今已經學會三思而後行了。
「什麼都在漲,只有工資不見漲。」這是劉小姐的同事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對劉小姐的影響也不小,在工資水平徘徊不前的情況下,她開始跟著年輕的同事們上網買東西。
劉小姐和老公原先週末很喜歡在外面吃飯,一家三口在餐館裡一頓100多元就可以解決問題。現在怎麼都要200元以上才能吃得跟去年差不多。由於物價上漲,劉小姐現在更多地嘗試在家裡做飯了。「仔細算下來,我們家每月的開銷還是很大的。要還房貸、要養車、孩子的教育費用、通訊費、物業水電費等亂七八糟加起來每月都要花掉一萬多元。而去年,七八千元就夠了。」劉小姐坦言,「不算不知道,其實現在的‘小中產’也很可憐,工作壓力大,上有老下有小,要保持一定的生活水準還真是挺累的。」
「小白領」從此領悟當家的難處
10月的一天,劉蕭苒心血來潮,記了一天的賬,「被嚇死了,觸目驚心呀!」連她自己都有點不信———每天的開銷中,光吃飯就得50元左右,「物價漲得太厲害了。」她說,從此買東西、花錢都會留個心,自己學著算計過日子,「這也算是物價上漲的一個好處吧。」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26歲的劉蕭苒,今年以來對母親常嘮叨的這句話深有體會。去年7月研究生畢業後,她從北京來到廣州一家雜誌社工作,轉正已經近1年,月收入稅後是4000元左右,工資不高不低,但還是「月月光」,「感覺錢不夠花,死活攢不下來錢」。
她拿著10月16日記的賬說:以前的雞蛋1.5元能買兩個,現在得1元一個,包子也從1.5元兩個變成1元1個,牛奶由2.5元升到3元,加上一包小餅乾,這樣一頓早餐就花了近10元;中午吃個盒飯,原來只要12元,現在漲到了16元;晚上決定自己下廚,買了幾塊鮮姜就花掉6元,大蔥2.5元,蒜頭近 2 元,買了小小一塊牛肉花掉24元!
「物價是坐飛機,錢包是漏氣的。」她說,拿水果來說,連曾經遍地都見的橘子都要2.5元一斤,想吃蘋果,好一點的要8元一斤,兩個蘋果就要12 元;於是瞅住打折水果買,可連皮皺縮縮的蘋果都要3.8元;也罷,買西紅柿吃,一看傻了眼,3.5元一斤。「樓下米粉館老闆說,買不起青菜了,只能用白菜幫子做配菜。悲哀,吃點葉綠素這麼難嗎?」
劉蕭苒是家中的獨女,未工作踏入社會前對錢財無甚概念,但現在獨身一人在廣州,「錢得花在刀刃上。」她說,女孩子愛美,剛開始工作時,想著自己能掙錢了,不要再花家裡的,每個月都得買幾張面膜,好幾十元就這樣沒了,現在不這樣了,「改用牛奶、蜂蜜,每天喝牛奶,盒子上會剩下一點,就刮下來塗臉,效果也不錯。」
她現在買糕點,一定要等到晚上九點過後,糕點鋪開始五折或買一送一;衣服能不買就不買,實在不行就上網買;學著自己發麵,自己蒸小饅頭做早點……
- 關鍵字搜索:
- 大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