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河:維基解密為什麼讓中共難堪

「維基解密」這一次披露了更多的文件,已經在國際上沸沸揚揚的有一個星期了,一直是各個大報的重要新聞。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這一次「維基解密」究竟披露了什麼?

這一次,披露的基本上都是外交通訊的內容,主要是美國駐外的大使館、領事館給美國國務院的通訊內容,所以他把它叫做「外交電纜」,英文原文是 Diplomatic cables。這些內容有相當一部分和中國有關,是所有的「維基解密」披露的文件當中和中國有關內容最多的。這樣大規模的信息透露對世界各國的震動都非常大,尤其是影響到美國和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因為這裡有很多美國外交官評論各個國家的政府和首腦的言論。

「維基解密」這一次和世界上五大報紙合作,包括《紐約時報》、法國的《世界報》、英國的《衛報》、德國的《明鏡週刊》等。根據這幾個媒體的披露,這些媒體有 120名記者和編輯參與了對這些文件的審查,因為各個報紙需要核實以後才能夠發表。關於和中國相關的內容,「維基解密」的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表示,他希望像曝光美國一樣的曝光中共和俄國的內幕。這一次因為披露的政府文件太大,而且影響到政府和世界各國的關係,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利益了,所以美國政府很快的就反應。

維基解密事件對法律提出的新問題

我們這裡想介紹一下,就是為什麼要關閉「維基解密」這麼困難?整個事件對法律有什麼新的挑戰?美國的司法部和國防部啟動了聯合調查,他們相信這當中有違法犯罪行為,所以很可能是要以涉嫌「間諜罪」(espionage)來起訴,認為那是危害了美國的安全,包括一些當事人的安全,和美國跟其他國家的關係等等。

這個調查在進行當中,並沒有很多的細節披露出來,同時,瑞典向國際刑警發出了「紅色警告」。這個「紅色警告」是另外一項指控,和「維基解密」披露的文件沒有關係,是指強姦罪和性騷擾罪。朱利安.阿桑奇本人否認這個指控,他的律師否認這個指控。但是瑞典檢察官表示,這是一個正常的刑事調查,和其它的事情沒有關係。這個事件還在進行當中。

這個案子的難度有幾個方面,就是對法律他有幾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是,「維基解密」是不是可以做為一個媒體來對待?因為這個事件主要是披露了美國的外交文件,所以美國在這一方面可能要參考美國歷來的法律,但是在法律上,美國的媒體自由是在所有的西方國家當中最大的。這個「維基解密」能不能被做為一個正常的媒體來對待?對此是沒有先例的。「維基解密」自己在它開始成成立的時候是把它定位為一個新媒體的,而且確實,由於披露了一些內幕而導致了在媒體方面給它發了三個獎。但是,另外也有一些人不認為「維基解密」可以做為一個普通的媒體來對待。

有一些法律專家認為,在以往正常的情況下是可以通過英國,因為他現在在英國,可以通過英國直接引渡到美國來,或者是通過瑞典,就是先引渡到瑞典然後再引渡到美國,這是一些法律專家認為的,認為這種做法是可行的。但是也有一些法律專家懷疑歐洲國家會不會真的會把他引渡到美國來?一些律師認為歐洲的政府很可能不願意,或者是在法律上不能夠把他引渡到美國來。以什麼罪名呢?就是以發表了被定為秘密的這些信息,以這樣的罪名來把他直接引渡,要麼就是他們不願意,要麼就是法律上做不到。而且在美國的法庭上以前沒有過成功的例子,是由於發表了秘密的文件,或者是披露了秘密的文件而被成功的起訴的,這個沒有。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不能夠立即關閉「維基解密」?因為美國確實有國會議員提出來政府應該立即關閉「維基解密」,但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這裡面有兩個難度:一個是技術上的難度,一個是法律上的難度。法律上的難度就是關於憲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就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這個第一修正案是否能適應這個案例?在這一方面法律界的意見也不一致。這是在法律上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這個案子如果說起訴了的話,會和1971年最高法庭的「五角大樓文件案」相衝突。大家知道那是在1971年的時候,《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披露了和越戰有關的五角大樓文件,政府要關閉,後來這個官司打到最高法庭,最高法庭最後判政府是敗訴的。

有個基金會叫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根據這個電子前沿基金會的Bankston的說法,他說第一憲法修正案支持言論自由,反對事先限制,政府面對的困難是政府要證明這些文件確實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而且他需要對每一個文件具體造成了什麼傷害,要向法院提出證明來。所謂「事先限制」就是說,對於一個被認為是會傷害某個人,或者是某個團體,或者是政府的文件的發表是「事後限制」還是「事先限制」?現在一般公認就是說,進行某種程度的限制是有必要的,但是一般不支持 「事先限制」,就是知道這個要發表了,在他沒有發表之前就限制他,不准他發表。

另外一個就是,即使有法庭真的下令要關閉這個「維基解密」網站的話,在具體執行上也有很大的困難,因為這一次「維基解密」已經和很多媒體、五大媒體合作,已經在陸續發表這些東西了。另外,他們還聲稱沒有公布的有10萬份文件已經發出去了,是加密的。如果說要關閉他們的網站,或者有其它事情發生的話,那麼會自動的解密,就是說通過某種途徑公布這個鑰匙(key)。現在並不知道哪些人得到這些文件。所以在執行的過程當中會有很多的困難。

另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維基解密」這些資料是從哪裡來的?就是「維基解密」它獲取訊息的途徑,我不瞭解這個技術方面啊,大概的作法可能是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提供信息的人可以安全的把文件傳到「維基解密」。據「維基解密」自己聲稱,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提供訊息的是什麼人。當然這種說法有很多人懷疑,認為他們應該是知道的。就是說這種方式是最大限度的去保護那些提供信息的人。由此所得出的最終誰提供信息的,可能比常規媒體還要困難一些,也就是說司法當局如果要去追蹤誰提供信息的話可能會困難一些。

在美國儘管說沒有懲罰發表文件的人的先例,但是對於提供文件的人,就是如何得到文件的人,在這個得到文件的過程當中,和提供給媒體的過程當中,這個很少有例外的,都是被懲罰了的,或者是被法律制裁了的。因為這是明顯的違反了法律,而且跟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不管是政府的僱員還是公司的僱員,在他被雇的時候他已經簽訂了合同,已經同意保守企業或者是政府的機密。當他提供給媒體這些資料的時候,他就是公然的違反了自己簽署的合同,所以是違法的。

現在除了政府對這個案子可能是以「間諜」罪名進行的調查以外,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對伺服器和網路攻擊。在發表這次文件之前,「維基解密」已經把它網站的一部分移到了著名的網上書店「亞馬遜」 ,亞馬遜本身就有很多的伺服器。那麼亞馬遜很快的就停止了給「維基解密」提供服務,終止了它在它伺服器上的存在,理由是由於被攻擊了。這種攻擊就是用大量的信息來堵塞這個伺服器,所以它的理由就是這種攻擊影響了伺服器上面的其他用戶。攻擊者究竟來自何方還很難斷定,有一個說法,至少有一部分攻擊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可能和中國政府對於披露的有關中國政府的一些文件感到擔憂,不想讓中國民眾看到。

另外一個就是域名服務商EveryDNS,他也停止了「維基解密」的一個域名「wikileaks.org」,他停止了他的服務。所以「維基解密」一方面把伺服器就移回了瑞典,那麼瑞典的一個供應商他們的這個伺服器是在冷戰時期的一個防空的山洞裡面。這是在域名服務商和伺服器方面。另一方面,著名的網上購物的支付系統PayPal,他在3號晚上發表聲明,就是說PayPal已經永久的限制了「維基解密」使用的帳戶,因為他違反了PayPal的合理使用政策。而這個政策是什麼呢?就是禁止鼓勵、宣傳、促進或指導他人從事非法活動。PayPal的這個帳號主要是給「維基解密」提供民間捐款的一個途徑。大家知道捐款的時候你可以利用PayPal,PayPal的好處是他不需要提供你的信用卡資料,所以沒有人能夠查出來是誰提供了這筆錢。這是「維基解密」建立這個帳號的目的,就是得到民間的捐款。這一來,從經濟上至少把一條捐款的途徑給阻止住了。究竟這個會對「維基解密」的經濟造成多大的影響呢?現在還不是很清楚。

李長春用google搜索自己引發了谷歌中國事件

我想再說一下,「維基解密」這一次披露的對中國說了一些什麼內容?對中國說的內容比較多,而且現在還在繼續披露。剛才查的時候,從4號到5號披露的內容裡面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關於中國的,在這之前也陸陸續續披露了一些跟中國有關的。這裡比較詳細的,而且是西方媒體報導很多的就是當年谷歌退出中國的來龍去脈。

4 號,英國《衛報》披露至少有3個獨立的文件提到了谷歌事件:第一個是對谷歌系統的入侵,這個命令來自政治局常委一級,但是《衛報》和「維基解密」都沒有披露這是誰。這位政治局常委用谷歌去查找自己,發現對他本人有很多批評意見,才發現原來谷歌在中國以外是沒有封鎖的,因為他用了「google.com」,就是谷歌世界的域名,而不是谷歌中國,所以他發現谷歌在中國以外是沒有封鎖的,於是就和另外一位政治局委員,這個文件上沒有說明這個政治局委員是不是政治局常委,和另外一位政治局委員就聯手行動。他們先是要求谷歌切斷谷歌中國和google.com的連結,就是谷歌本部域名之間的連結。這個在過去幾年當中是被反覆要求的,被谷歌拒絕了,因為谷歌認為「谷歌中國」和「google.com」是一體的,不能把它分割開來。

這一層沒有成功以後,這個政治局常委就要求三家受政府影響的佔壟斷地位的中國通信公司停止和谷歌的業務。谷歌仍然拒絕退讓。它們下面的進一步行動就包括入侵異見人士的谷歌Gmail帳號。另外,再由一些網民報告說是通過谷歌可以搜尋出黃色的網站內容。用這種方式來封鎖谷歌。

這一些外交文件它都是有人提供信息,然後由外交使節把這些信息整理以後提交給美國國務院的。這位信息提供者很明確的說到對谷歌的懲罰100%是政治性的,和當時流傳的和百度的競爭等等,沒有任何關係。

雖然說《衛報》和「維基解密」網站沒有指明這位政治局常委是誰,《紐約時報》,(就是)另外一個和「維基解密」合作這次披露文件的(媒體),明確的說出這位政治局常委是李長春,而另一位和他合作的同樣是政治局常委的是周永康。《紐約時報》甚至採訪了一位據說是和李長春非常接近的一個家庭的成員,這個人說是李長春主導了對谷歌的攻擊,但是他不清楚對谷歌的駭客行為是不是李長春直接指揮的。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就是中共對搜索引擎的要求是在世界範圍之內,而不僅僅是在中國大陸來按照中共的要求進行網路封鎖,李長春他用谷歌來查找的時候,他是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搜尋的。我現在就想起來,我現在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微軟的這個Bing被多次曝光,就是說它是不僅僅在中國大陸封鎖有關的信息,Bing和谷歌不一樣的是,Bing在世界範圍之內所有的簡體中文都被封鎖了有關的關鍵字和內容。只要你是用中文簡體搜索,你不管在中國大陸搜索還是在世界任何角落搜索,你搜索的內容都是被屏蔽的,被封鎖了的,被挑選了的。現在就能理解為什麼這麼多次曝光以後,它堅持不放棄世界範圍內的封鎖。儘管到目前為止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微軟執行的是來自中共的直接命令,但是從這次外交文件當中所披露的中共政治局對谷歌的要求,也可以解釋微軟為什麼在多次曝光以後,仍然拒絕改變它的政策。這種看似無法理解的表現,現在通過對谷歌的封鎖和要求也可以解釋微軟的行動了。

另外一方面還有一個比較多的就是和北朝鮮的關係。從當中透露出來的內容有幾個方面:一方面就是說北朝鮮對中共不信任;另外一方面是一些中共官員私下的表示對北朝鮮的不滿,甚至準備接受南韓主導的統一,但是反對美國在非軍事區以北駐軍。這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些外交文件的來源是有關係的,不否認這很可能是某些官員對北朝鮮的態度,確實中國有很多官員對北朝鮮是不滿意的,但是並不表示北京的政策有鬆動。另外一個就是通過外交途徑私下放出一些風聲來,探測美國的反應,這在外交界,特別中國的外交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做法。這個透露出來和北朝鮮的關係並不表示中共支持北朝鮮的政策現在有任何改變。

網上還流傳另外一份所謂香港議報特稿的,據說是和中南海高層有關的16條爆炸性內容。看上去大部分是和高官的海外銀行帳號、洗錢…等等有關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相關的內容被披露出來,所以不能確認這16條爆炸性的內容是真還是假。

最直接的,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條報導,叫做「最高領導的驅動力是來自共識和利益」,這個報導是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報導的,叫做TOP LEADERSHIP DYNAMICS DRIVEN BY CONSENSUS, INTERESTS。它說政治局常委內部的共識,就是對這個國家的領導的驅動力,是建立在對這些領導個人和家族既得利益的保護。這個還包括離開權力圈以後要保護他們。這裡面就談到了太子黨和財產守護者(Shopkeeper),也就是說是挑選能夠繼續保護自己和家人安全和利益的接班人的問題。這條新聞是比較直接的說到了北京最高當局實際上是一個權力利益集團,主要是為了保證掌權者直接的利益的。

中國在這方面的反應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星期四說,「維基解密」公布了某些涉及中國和美國的外交電報內容很荒謬。不過她沒有對涉及的具體內容進行評論。總的來說,中共官方的正式態度是一方面在中國封鎖網路,不讓中國民眾接觸到這些內容;另外一方面是在正式的場合很低調,盡量不造成更多的注意。《環球時報》有一篇評論認為,這是「維基解密」跟西方反華勢力的對華陰謀。這個說法是比較荒唐的。因為在西方政府,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政府,對這個「維基解密」 是非常頭痛的,非常不滿的,而「維基解密」長期以來揭密的內容是以美國政府的秘密文件為主的。而在中國長期以來所指的「西方反華勢力」,雖然它現在不公開說,但是它指向的往往是美國政府。這就很難解釋「維基解密」為什麼是以美國政府的文件為主要揭密的。當然它最近也說,它揭露中國和俄國的內部機密也會像它揭露美國的機密一樣的,放在同等的地位。所以我認為《環球時報》的這個說法可能主要是對內消音用的,而不是真正的想找出「維基解密」和西方的反華勢力。

文件來源和可信度

文件的可信度的分析,法國《世界報》的編輯部主任考夫曼女士(Sylvie Kauffmann),她說五大報紙在信息分析和專業知識方面多次交流,他們也一直在用他們的標準進行鑑定,只有他們認為是真實的才會去發表。另外,他們就解密內容制定出一個共同出版計畫,達成了出版保密共識,就是說如果一家報紙要刪除某個名字的時候,另外四家也要刪除。

我們現在在看到「維基解密」網站中發表的文件當中有很多地方人名被XXX代替了,這個替代可能是美國國務院的文件當中已經替代了,也有可能是「維基解密」和這五家報紙在審查的過程當中把它替換掉的。

另外,美國國務院對解密的內容既沒有否認,也沒有指責其造假。考夫曼也認為沒有理由對解密提供文件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同時,她說各個大報紙也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也會通過自己的準則對於提供的消息進行篩選。這個原始資料幾乎是海量的,太多了,偽造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所以文件本身真實的可能性比較大。

但是原始資料所反映的內容本身的可信度就可以斟酌了。外交情報它的收集的特點,其實各個國家採用的方法都是一樣的。這次發表的都是原始資料,它和真實情況是有所不同的。第一個是,提供資料這一方他的消息來源和他個人的觀點。第二個是,收集到原始情報以後,寫報告的人的觀點對情報記錄過程是有影響的。

這個就是原始情報並不是外交政策,這一點美國政府是說得很清楚的。這些原始情報從來就不是直接變成外交政策的。情報收集到了以後,要由國務院對這些情報進行後續的處理,處理以後再摘要,然後再給制定外交政策的時候提供參考。所以這些一直到這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相差的非常非常遠。這也就是「維基解密」所披露出來的資料可能會對這個國家的形象造成影響,但真正對這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制定會有多大的影響?到目前為止,美國官方的說法是所造成的傷害可能並不是很大的。我覺得這個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這個原始資料本身的真實性和內容的真實性,這兩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他的消息來源今天我們沒有時間再去討論這麼多了。

這個事情現在仍然還在發展當中。「維基解密」的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英國《衛報》的網站接受網友的提問,在回答網民提問的過程當中,由於訪問量過大,曾經導致《衛報》的網站癱瘓。在這個提問的過程當中,有一位前英國外交官,他列舉了他參加過的解決了幾個危機的外交行動,他提的問題就是:當下一次國際危機發生的時候,如果由於外交系統停轉了,問題沒辦法解決,他就問阿桑奇:你個人是否應當為之承擔責任?阿桑奇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很值得關注的。

我個人認為國家的外交政策,選民可以在事後進行評價,而且可以參與討論的。但是,這種外交政策在制定的過程當中的過早暴露是不是有利於改善這個國家的外交政策?這個是有疑問的。而很多在運作的過程當中確實是要保守機密的。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這些我們可能不在今天討論的內容之內,而且很可能隨著事態的發展會有新的問題和新的答案。好,謝謝大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橫河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