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市場艱難 但不要過於悲觀(圖)

目前是市場艱難時期。

一是還舊賬,二是透支未來收益,三是經濟結構轉型需要從民間融資,這使得近期的市場染上了越來越濃重的圈錢色彩。

今明兩年銀行業的再融資就是圈錢還債的典型案例。救市投向重點項目與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各項資金,經過一個個投資項目拆包分解,貸款情況水落石出。如果不想讓2003年金融機構技術破產重演,如果想讓金融機構在全球各項指標領先,在大型商業銀行全部上市後,融資、再融資向市場要資金就是必然之舉。

2009年9.6萬億元超常規信貸投放的風險到了必須釋放的時候。今年12月,傳言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管理的指導意見》,銀監會下決心在最短的時間內收拾商業銀行的爛賬,金融機構融資平臺貸款的撥備覆蓋率及貸款撥備率不得低於一般貸款撥備水平。融資平臺貸款風險較大,短期內難以提足貸款損失準備的,可按照貸款損失準備缺口分2~3年補足。

《指導意見》各項貸款的分類更加嚴格,規定了融資平臺貸款的五級分類規則和風險權重係數:貸款項目自身經營性現金流不足、需主要依靠擔保和抵質押品作為還款來源的貸款,如貸款項目自身現金流、擔保及抵質押品折現價值合計不足貸款本息120%的融資平臺貸款,應至少歸為次級類;不足80%的,應至少歸為可疑類;主要依靠財政性資金償還的融資平臺貸款一旦發生本息逾期,應將該借款人所有同類貸款至少歸為次級類;對逾期6個月以上仍不能支付貸款本息的,應將該借款人所有同類貸款至少歸為可疑類;對違反貸款集中度監管要求的融資平臺貸款,應歸為次級類。

投資者還沉浸在銀行更加安全的迷夢中,但銀監會卻讓傳統的銀行股安全邊際大幅下降。轉眼之間,安全的資產就成為不安全資產。

銀行股的發力必須等到投資者為壞賬買完單之後,利率市場化初見雛形,大型銀行可以藉助存款與市場渠道優勢獲得收益,A股相對於H股的折價在兩三年的時間內逐漸消失。佔比達40%的金融類上市公司根基不穩,大牛市的咆哮來自何處?

大型的基建項目在透支未來收益。2009年是中國救市的一年,也是中西部城鎮化與高鐵建設元年。高鐵建設是建立中國的統一大市場所必須,但高鐵建設的龐大成本卻難以在短期內回籠。也就是說,未來數年高鐵仍然將成為投資熱點,而沒有到收穫時期。

2010年下半年,我國鐵路建設將投資5521.3億元,月均完成920億元,未來5年每年投資量將在5000億元以上,總計在3.5萬億元~4萬億元之間。源源不斷的鐵路股是插向投資者口袋中的吸水管,而不是輸送收益的通道。

高鐵的溢出效應在其他方面,除了上下游的資源、基礎投資領域之外,對高鐵沿線的城市群發展作用不容小覷,消費、物流到商業地產均從中受益。鐵道部總工程師何華武表示,鐵路投資與相關產業產出比例最高為1︰10。與此同時,高鐵釋放出了龐大的貨運能力,2010年1至7月,全國鐵路貨物發送量累計完成21億噸,同比增加2.5億噸,增長13.7%,較35億噸年計畫進度增加6768萬噸。

為了做大做強國企,為了尋找中小企業融資機會,圈錢狂潮迎面而來,並且還會延續數年。

今年A股IPO融資刷新九項記錄,首發股票349只,平均幾乎每天有一隻新股發行,超過2007年~2009年3年間的總和,2010年首發股份達到了580.40億股,募集資金為4879.21億元,超過2007年的4469.96億元,高價發行,超募逾2000億元。股市成為巨大的吸金池,成為暴富的策源地,糅合了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希望,創造了數百萬億萬富翁。一些無恥的內幕交易與「三高」發行,讓部分市場從賭場轉變到強盜遊戲場。

上述種種艱難取決於改革成效。事實上,股指的漲跌從來不是市場好壞的標誌,在連續維持了幾十年9%左右的經濟增長率的全球最大新興經濟體,70%的投資者無法從證券市場找到信念與規則,才是市場悲劇。

中國經濟處於轉型的迷霧當中,證券市場在迷霧中穿行摸索。在艱難的市場中,我們必須堅信常識,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需要的是什麼,拋棄的是什麼,什麼代表了市場化的方向,什麼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如果有一系列跡象顯示中國市場化崩潰,顯然權貴資本貪婪之胃不可扼制,經濟將一蹶不振。如果市場跡象好壞交織,規則逐漸建立,那麼,堅守常識與行之有效的市場邏輯系統,讓我們在短暫的悲觀中保持長期向上之心與理性之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葉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