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美軍成功將伊拉克軍隊逐出科威特。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局部戰爭,也是信息化戰爭的開端。20年後再回眸,———海灣戰爭前的伊拉克,依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表面上看起來國家強大,經濟數據華麗,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群政治經濟地位不平等。在看似穩定的國內政局背後,依靠的是薩達姆的鐵血獨裁政策,他將更多的精力和金錢維護其獨裁統治、以及擴張軍備上。這種虛假的繁榮在隨之而來的海灣戰爭中,被暴露無遺:僅僅依靠國有石油經濟和強大軍隊並不能完全贏得一場國家間的較量。真強國與偽強國的區別在戰火下體現得更加充分。
拳頭帶來穩定
薩達姆堅信「如果你恐嚇人,你就能控制他們,而且他會欽佩你,並設法投靠你。」血腥的「清洗」和殘酷整肅一直伴隨著薩達姆的執政生涯,以至於11445638名選民因恐懼薩達姆報復而全部投出贊成票,創造了世界選舉史上的奇蹟。
「革命面臨的任務永遠是暴力和對抗」:上臺伊始就以間諜罪清洗近500名高官。
靠血腥和暴力上臺的薩達姆堅信「革命者面臨的任務永遠是‘暴力和對抗’。1979年,薩達姆接受貝克爾「禪讓」伊始就發動了一次大清洗,包括革命指揮委員會書記、副總理、教育部長、工業部長、衛生部長等在內的至少有500名復興黨官員被處決。他們的罪名是「叛徒」、「間諜」。
有2200萬人的伊拉克掛著4400萬張薩達姆畫像,法定1/10建築用磚須刻其名字
此類的清洗活動一直伴隨著薩達姆後來幾十年的執政生涯。任何人,即使是副總統、副總理,即使是他的妻子和女婿,只要違忤他的旨意,或者在薩達姆看來「居心叵測」,那薩達姆就會毫不猶豫地讓他(她)「從地球上消失」,並且常常是「滿門抄斬」。
薩達姆的名字伴隨各種各樣的頭銜,在廣播中每小時出現30到50次
在薩達姆「鐵拳」的「絕對領導」下,在有2200萬人口的伊拉克,懸掛著4400萬張薩達姆的畫像。每一位政府官員拍照時都要以薩達姆的畫像為背景。根據伊拉克的法律,在翻新歷史文化古蹟所用的磚頭中,1/10都必須刻上薩達姆的名字或者標上8顆星(每顆星代表著薩達姆阿拉伯姓名的一個字母)。
而當時伊拉克官方會宣布「新發現」了家譜,薩達姆據此自稱「具有」王室血統,薩達姆把他的統治自然就套上一種「天賦神權」、理所當然的色彩。
薩達姆在是伊拉克是共和國總統、政府總理、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伊拉克地區領導機構總書記、最高計畫委員會主席、協調委員會主席……他是「英明的統帥」、「鬥爭的帶頭人」、「阿拉伯領袖」、「阿拉伯民族的騎士」、「民族解放英雄」、「領袖之父」……
在廣播中,他的名字伴隨各種各樣的頭銜,每小時出現30到50次。向薩達姆致敬和為薩達姆歌功頌德幾乎是伊拉克新聞廣播的全部內容。
不平等的富裕
伊拉克的富裕其實是薩達姆的富裕:其財富約70-200億美元曾位列福布斯前10
石油國有化寫就了伊拉克經濟獨立中決定性的一章:它為伊拉克經濟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在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後,伊拉克在很多人眼裡已成為中東地區最有希望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從整體上來說,薩達姆治下的伊拉克經濟數據光鮮,國家富裕。然而這種光鮮其實暗含著嚴重的階層、民族不平等。
精銳部隊共和國衛隊必須是遜尼派出身,復興黨僅有6%的黨員為什葉派,20世紀下半葉後什葉派再無高官
1991年海灣戰爭以前,一位伊拉克的高官叛逃後透露說,薩達姆的財富估計有100億美元。而在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的全球元首財富排行榜上,薩達姆曾以20億美元的身家位列前10名。
但不少人認為《福布斯》的判斷太保守,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稱,薩達姆的財富大約在70-200億億美元。以至於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後,曾發動了大規模的「尋寶行動」。
伊拉克是一個什葉派佔多數的國家,但作為一個遜尼派政權,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統治必定不能依靠什葉派為主的國防武裝。所以伊拉克還有一個特殊的軍隊:共和國衛隊,其成員必須是遜尼派出身,而精銳中的精銳共和國特別衛隊成員必須都來自薩達姆的老家提特里克。
而在政治上,在20世紀下半葉,什葉派就再也沒有嘗過在伊拉克政府任高官的滋味。在伊拉克復興社會黨內,1968年僅有6%的黨員為什葉派。
伊拉克全國人口中遜尼派阿拉伯人20%,什葉派55%,庫爾德人20%,而薩達姆時代的遜尼派一家獨大。雖然海灣戰爭前,伊拉克賬面上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3600美元,號稱中東第一富國,但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政治權利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嚴重不對稱。復興社會黨重新掌權後,南部什葉派居住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一直被忽略。
直到南部叛亂愈發嚴重之後,薩達姆才採取一定的傾斜政策,南部什葉派和北部遜尼派三省的發展水平差距有了逐步縮小,「南貧北富」的狀況才稍有緩解。
直到石油國有化運動之後,什葉派才有人進入中產階級和產業工人行列。不過,大城市裡的窮人多為什葉派。在農村,什葉派地區的狀況也並不好。1978年,什葉派各省的小學生佔全體人口的20.8%,只稍低於遜尼派省份的21.8%,但什葉派的人口是遜尼派的兩倍多。中學最高年級的學生在人口中的比例,什葉派省份僅為遜尼派省份的1/2強。
由於薩達姆大權獨攬,佔伊拉克人口大頭的什葉派在政治與經濟地位上與遜尼派極度不平等。直到1991年,什葉派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於揭竿而起。當時正值伊拉克軍隊從科威特後撤,什葉派發動突然襲擊,扣押了數萬名後撤途中的伊拉克士兵,什葉派武裝一度奪取了十多個伊南部城市。薩達姆抽調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進行干預,最後將什葉派的叛亂鎮壓下去。現在在什葉派居住的伊南方地區發現的許多大屠殺遺留的屍坑。
自以為是的擴張
阿拉伯各國有著共同的語言、文化和宗教,歷史上也曾經是一個整體。13世紀後,曾在世界上「光彩奪目」的阿拉伯民族被異族征服。在此後數百年爭取民族尊嚴和獨立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以爭取阿拉伯統一和復興為核心的「泛阿拉伯主義」。「泛阿拉伯主義」後來成為一面旗幟,許多人都在利用它實現著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
石油國有化帶來的財富讓薩達姆「胸懷大志」,他的目標是做新時代的薩拉丁,當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薩達姆對阿拉伯民族在戰後分立了22個國家的現狀極為不滿,高高舉起了「泛阿拉伯主義」的旗幟。
1980年9月,在薩達姆就任伊拉克總統的第二年發動兩伊戰爭,長達8年的戰爭讓軍人和平民的傷亡總數達40萬,經濟損失則高達2000多億美元。國內通貨膨脹率高達45%,兩伊戰爭徹底拖垮了伊拉克經濟。
兩伊戰爭讓300億外匯儲備變800億美元外債,而100萬正規軍仍裝備精良
兩伊戰爭並沒能給薩達姆帶來「榮譽和夢想」。戰前有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一仗下來,竟欠下了800億美元的外債。儘管兩伊戰爭使伊拉克經濟凋敝、元氣大傷,但經過戰火洗禮的伊拉克軍隊卻更加「強大」。
人數多達100萬的正規軍使得伊拉克成為中東「當之無愧」的頭號軍事大國,其軍隊人數居世界第四。凋敝的經濟與強大的軍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衣衫襤褸的窮光蛋拿著先進的衝鋒槍,為了活路要麼賣槍掉換糧食,要麼持搶搶劫,薩達姆選擇了後者
有人把此時的伊拉克形容為:一個衣衫襤褸、飢腸轆轆的窮光蛋,手裡拿著一挺先進的衝鋒槍。為了活路,他有兩種選擇,要麼把槍賣掉換取衣服和糧食,要麼持搶搶劫。薩達姆選擇了後者。兩伊戰爭結束剛剛兩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當時科威特有8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海外資產逾千億美元,還有每年近百億美元的石油收入。吞併科威特能讓薩達姆獲得巨額的重建資金,重振被兩伊戰爭拖垮的經濟。窮兵黷武使得海灣戰爭爆發,最終導致了薩達姆王朝的覆滅。
伊拉克特別法庭指控薩達姆的「七宗罪」
1.在1974年殺害宗教人士 1974年5名伊斯蘭教活動者被殺,數百人被捕。其後10年中,被殺的宗教人士和參加起義的什葉派教徒估計在1000到3000人之間。
2.過去30年裡殺害復興黨成員 在1979年擔任總統、從形式上正式取得復興黨控制權後的幾週內,扣押許多復興黨領導人的家屬做人質,迫使他們自認有罪,並隨即將其處決。
3.1983年屠殺庫爾德Barzani部族8000人 庫爾德反對武裝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庫爾德民主黨領袖Massood Barzani,被認為在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朗。其32名近親屬和Barzani部族的近8000人被殺。Barzan鎮被夷為平地。
4.大規模流放庫爾德人的Anfal行動 Anfal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毀滅」。Anfal行動是一場針對庫爾德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種族滅絕行動。據統計該行動造成5萬至10萬人死亡,百萬庫爾德人被系統性地流放淪為難民。
5.1988年在Halabja用毒氣殺害5000名庫爾德人 這是Anfal行動的一部分。薩達姆的表弟、號稱「化學阿里」的馬吉德對Halabja的庫爾德人使用毒氣,造成至少5000人喪生。馬吉德現已被捕。
6.1990年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命令軍隊入侵科威特。伊軍對科威特進行了系統性的洗劫。扣押數千名外國國民作人質迫使其所在國政府撤軍,一些被用作人體盾牌。在撤出之前,將科威特的學校、圖書館、醫院和博物館搶劫一空,並放火燒了1100多口科威特油井。
7.鎮壓庫爾德人和什葉派1991年的起義。 海灣戰爭剛結束,庫爾德人和什葉派穆斯林分別在伊南北起義。薩達姆命令伊軍鎮壓,數萬人被殺,大約200萬庫爾德人背井離鄉。
註: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被伊拉克高等法庭以反人類罪判處絞刑。12月30日,薩達姆被處死。
- 關鍵字搜索:
- 戰前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