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式增長的秘密

德國聯邦統計局近期公布了2010年的經濟數據,稱2010年德國經濟創下了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的最大增幅,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6%,高於政府的3.4%的預期。經濟增長帶來了公共財政的改善,2010年稅收總計達4887億歐元,大大改觀了預算赤字。由於政府利用國債市場上揚的機會,用新發債券融資到期債券,2010年共讓政府節省30億歐元利息支出。

細觀德國2010年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清晰可循的來源首先在於對外貿易。2010年德國出口增長14.2%,進口增長13%。貿易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至少在1.1%的水平。以德國汽車為例,某些德國品牌車在中國市場上的銷量已經超越了國內銷量,這大大刺激了出口。其次,貿易大國德國也是個內需強盛的「內向型國家」,內需發揮了積極作用,個人消費和公共開支上升,企業和家庭設備投資明顯增加,這方面也給GDP增長貢獻了1%左右。衡量製造業發展健康程度的採購經理人指數也呈健康分布。當英國和法國相繼削減公共福利、採取財政緊縮的政策並招致全國抗議如潮之時,德國人還在增加公共開支和增加德國人福利,默克爾的經濟政策,從令人鼓舞的數據上看,已經成功。

在對希臘債務危機袖手旁觀一段時間之後,2010年的德國人與法國人等聯手,建立千億歐元基金,挽救瀕於破產邊緣的希臘等國。德國人認為,不負責任的財政開支和不切實際的高福利導致了這些國家公共債務危機,這樣的後果讓嚴謹節儉和勤勞苦幹的德國納稅人來解決,那是不合情理的。由於新興國家主權基金開始放手收購這些國家的垃圾債券,大大減輕了德國人的負擔。

德國人以生產高質量、安全舒適等產品聞名,「德國製造」在新興國家大受歡迎,並不是新興國家變得有錢了,而是新興國家的人們對消費更有鑑賞力和品質力。德國人一直保持著嚴謹負責的產業精神,這種精神已經融入了德國人的民族性格血液裡,只要這個民族性還在,其製造的產品就總擁有一份無從替代的價值美感。

德國經濟增長的消息,對仍如一盤散沙一樣的歐盟而言,是個好消息,對那些統一後突然失去原來的福利特權又一時嘗不到自由經濟好處的東德人而言,更是好消息。歌德有句話說:「哪裡把我當人,我就到哪裡去生活。」當年,成千上萬的東德人繞道匈牙利趕赴西柏林,是一折發生在巴伐利亞土地上前所未聞的《出埃及記》。當柏林牆被推倒,鐵幕被粉碎後,統一後的德國迎來了最為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縮小國內東西差距,讓德國人不僅統一在一個政治版圖之下,也要統一在一個公享「榮華」與「富貴」的自由公平社會之下。德國人做到了,東德人也等到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和靜鈞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