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為何稱自己為「朕」或「寡人」?(圖)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裡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余」、「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 也可以等同後世的「余」、「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一是古代君主的謙稱。《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日:‘臣某候某。’其與民言,自稱日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趙岐註:「王侯自稱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亦沿襲了諸侯寡人的謙稱。歷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諸侯夫人的自稱。《詩·邶風· 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鄭玄箋:「寡人,莊姜自謂也。」三是晉朝士大夫有時亦用寡人為自稱。《世說新語·文學》:「君輩勿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李詳云:「晉世寡人,上下通稱,不以為過。孫過庭《書譜》述王羲之語:‘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可為此條確證。」到唐朝以後,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謙稱。

孤,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凶事則稱孤。後來逐漸演變為無區別。秦漢時君王稱孤者較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有些割據一方的首領,也自稱為孤。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