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同外國記者在「散步」現場
北京針對「茉莉花散步」採取的行動,依然是德文主流媒體的議論話題。德媒認為,粗暴對待外國記者並非個別警察的過度反應,而是高層深思熟慮的策略,當局的神經過敏是政治上缺乏自信的表現。
《南德意志報》3月1日寫道:「從這個星期日(2月28日)起,外國記者在中國工作變得更加危險。中國的治安力量已經開始動用人身暴力,目的明確地恫嚇在北京的西方記者。……有明確的跡象顯示,這不是個別警察的過度反應,而是中國領導人有針對性的、深思熟慮的策略。」
《法蘭克福匯報》(2月28日)的評論指出,「茉莉花散步」的呼籲"要求中國公民不再用相應的口號來表達對政府的不滿,而只是通過單純到場來表達。……它所建議的這種新型的遊行,將網際網路上可以做到的不透露身份轉化為現實。只要達到臨界點,遊行就會甩掉購物者的外衣,顯示出力量來。"
該報認為,「這種盯住外國記者的做法絕非不言而喻的。全國每年大約8000起小騷亂的經驗表明,中國的博客主沒有外來支持已經完全有能力、用圖片和聲音將事件飛快地傳遍全國。記者們星期日若不受到阻攔,所能拍攝的不過是中立觀望的行人和警察而已,無論如何,要比報導針對自己的鎮壓效果好些。顯得無效的監管只能這樣來解釋:北京似乎特別害怕革命作為媒體事件。如果只用眼睛無法識別購物者還是異議人士、行人還是顛覆者,一切都取決於媒體提供的解釋,而媒體又會影響群眾。這些日子,反抗在中國來臨,不是在大街小巷,而是在諸多十分不同的想法中。」
「害怕自己的人民」
《新蘇黎世報》(3月1日)在題為"害怕自己的人民"的評論中寫道:「阿拉伯世界的造反震波輻射遠東,面對專制獨裁被推翻,中國的領導人也心神不安。為了將政治動盪窒息在萌芽之中,他們派遣數百名警察到雖然預告、但顯然根本就沒有發生遊行的地方。於是,當權者的神經過敏導致了警察成為動亂的主角。」
評論認為:「這種滑稽可笑的事件讓人看清政府對自己人民的不信任。該政權通過嚴格的網際網路審查保障茉莉花活動家的呼籲只能告知少數民眾。可是,面對持續的經濟繁榮,大多數中國人反正沒有革命的情緒。此外,政治不滿將不會是針對一個長期統治的暴君,而是指向一個更加難以推翻的強大而無所不在的黨的機構。也就是說,這個政權對人民的畏懼看來過分了,但卻暴露最高權力中心相當缺乏政治上的自信。」
評論指出:「任何政府只要不是根植於人民之中,有朝一日都會面臨被推翻的危險。阿拉伯世界的事件再一次毫不含糊地讓人看到這一點。所謂與外國的現實政治和經濟的利益交織,並不是政治穩定的足夠保障;在一個不但經濟上全球化了的世界,而且各國人民已經環球電子聯網的世界,就更不可能保障。就此而言,受全世界討好的中國,其燦爛的經濟外表下正隱藏著潛在的顛覆危險。北京的當權者似乎預感到這一點,可是,他們顯然感到沒有能力通過民主開放將自己的統治基礎建立在人民之中。」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外媒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