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拐點為何還不到?
成交量大幅下滑、供應量逐漸增長、市場嚴重的供大於求,要是在股票市場,投資者「用腳投票」之下,任何股票恐難逃暴跌之命運。但為何在樓市,同樣的供求關係卻有不同的結果?樓市拐點為何一拖再拖?
從第三輪調控伊始,市場即出現「二季度出現樓市拐點」的言論,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第二季度只剩下半個月時間,樓市突然出現砸盤的情況幾無可能。於是乎,市場人士紛紛猜測,「三季度將是樓市拐點」,但這種預期是否能成為現實,依然值得商榷。
房地產市場從來就不缺爭論,以「大嘴」謝國忠為代表的看空派和以「大炮」任志強為代表的看多派始終熱衷於房價到底是漲是跌的辯論。從目前形勢來看,雖然房價上漲的已經不多,但也並未出現公眾期待的「降價潮」,開發商與購房者都在觀望,價格博弈始終處於「僵局」之中。
那麼,到底什麼力量才能打破這種「僵局」,又該以何種形式打破?回答這個問題要求我們務必追本溯源,分析一下開發商「死扛」的資本何在。
金融地產不分家,融資能力是開發企業生存的基本,而在當前銀行信貸、信託等房地產融資渠道全面收緊之時,為何開發企業仍然游刃有餘鎮定自若?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開發商「扛價」的利益仍然高於「利息」的成本。
開發商作為盈利企業,當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經營宗旨。今年5月通脹率已至5.5%,甚有預期6月份CPI會沖高至6%。持有貨幣資產的人每一天都在經受著資產縮水,而開發商所欠銀行之貸款利息卻可以因通脹而大幅縮水。
由此可見,市場價格的扭曲是供求關係失衡的根本原因。通脹越是厲害,實際利率水平越低,社會財富從「債權人」向「債務人」轉移就會越厲害。在這種預期之下,開發商作為銀行最鐵桿的「債務人」,當然不願意放棄這場坐享「通脹稅」之盛宴,如果不是銀行逼上門去找開發商討債,誰又會有動力「放血」賣房去換持續縮水的資產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