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美玉米種植上的比拚是暗戰,如今美國玉米和玉米種子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則是一場不可迴避的正面交鋒。在這場中美玉米大戰中,種子擔當了攻城拔寨的利器。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預計,美國玉米種子北上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一帶,種植面積已達4000萬畝,佔據全國玉米種植總面積的10%。
這是一個不祥的信號,中國維持了幾十年的糧食自給自足神話已被美國打破,而且中國對美國玉米的依賴將越來越大。僅今年7月份中國一次性向美國訂購了53.34萬噸玉米,這甚至超過美國政府方面預估的今年中國從美國方面進口玉米總量。據此,有專家預測,今年中國從美國將採購500萬噸以上的玉米,中國玉米缺口不斷加大的現實將維持相當長的時期。
玉米進口量所發生的巨變讓人不禁想到了大豆的命運,同樣是從自給自足到放開進口,最終喪失了市場話語權。美國農業部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2011年中國將進口5800萬噸大豆,同比增長5.5%,其中從美國進口2500萬噸大豆,比目前美官方預測高出100萬噸。2012年度中國將從美國進口2700萬噸大豆,高於超過了美國目前預計的產量增幅。
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淨出口國,此後美國靠巨額財政補貼生產的大豆進入中國市場。2004年,低價進口大豆開始橫行國內市場,眾多內資荳油壓榨企業陷入困境,美國糧商趁機低價收購、參股多家國內食用油壓榨企業,中國的大豆市場由此受制於美國資本。其直接結果是,中國大豆產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位,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後的世界第四位。
如果說中國大豆的潰敗僅僅導致了食用油市場被美國的糧商掌控,而玉米不僅是糧食和所有牲畜的飼料、關乎中國糧食安全。如果中國玉米進口數量持續增多,一旦國際糧食市場價格有個風吹草動,國內玉米價格、飼料價格、農產品以及工業品價格都會隨之波動。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場中國輸不起的糧食戰爭。
2010年9月,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表示,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五大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糧食產需缺口擴大,預測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11450億斤。按照糧食自給率95%測算,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需要達到10800億斤以上。顯然,中國糧食實際需求與糧食產出存在著巨大差距。
對此,國內有一種聲音稱,即使國內出現糧食短缺,價格信號會很快傳遞到國際市場並增大供給,所以糧食自給自足政策不一定堅守。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由於世界人口每年都在以15%至20%的速度增長,顯然,人類的耕地資源已不可能增長這麼多。目前全球每年糧食的正常貿易量為2.2億噸至2.3億噸,縱使中國將這些糧食全部購買下來也只能滿足國內糧食需求的45%。
從上述國際市場的變動來看,這一純粹市場化供給的考慮並不現實。因此,為應對國際市場整體缺糧的狀況,中國需要保持自給自足的糧食供應局面。然而,要維持這一政策已越來越難,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耕地和水資源逐步減少。
雖然政府高層一直宣稱要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但近年來房地產開發、城市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消耗了大量土地,耕地面積被佔用屢禁不止。同時,農業生產消耗了國內用水量的70%左右,許多灌溉系統60%以上的水被浪費。而在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已遭到嚴重損毀。
由於受乾旱、洪澇自然災害的影響,今年中國產糧區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有所下降,預計播種面積較2010年實際面積減少超過1個百分點。糧食產量的不穩定,將會導致糧價上升,其直接結果是影響食品價格上漲,而食品類價格在中國CPI權重中佔比1/3,若糧食價格加大幅度上漲,無疑會加大通脹惡化的態勢。
由此可見,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已愈來愈嚴峻。對於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如果不能實現自給自足,僅從美國或國際市場上去採購,中國人就有可能挨餓。當前國際糧食市場的動盪和糧價的高企,更加肯定了中國糧食安全戰略堅持糧食自給自足政策的正確性。反之,則亦然。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