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移民是為了下一代而放棄了上一代,想一想,心中不禁生出一些悲哀。
雖說來加十一年,回國也有八次,雖說每次回去在看老人的同時,更多的還是跟朋友在一起吃喝玩樂,以至於老婆總說我,回去就是想玩兒,看老人實為藉口。可是如果有一天連這個藉口都沒有了,祖國,對我們來說也就失去了最最實在、最最具體的牽掛,想家,也就成為了一種具有廣泛含義的概念和有些模糊有些遙遠的記憶了!所以,在我看來,如果我們有時間,有條件,就一定要經常地找個藉口,常回家看看,或者創造條件,也讓老人來國外看看。
記得多年以前,在學習生活結束後,我們買了房,又買了店,生活有了著落,我們開始琢磨著給老人辦探親。
我的母親去世多年,父親再婚,加上年事已高,對出國一事似乎並不感興趣,也許也是怕給我添麻煩吧,總之,三番五次談及此事,父親每每回絕,直到最後一次,父親說:出國一事到此為止,不要再提了!算是給此事畫上了句號,但我的心裏總是有些遺憾。每當看見其他新移民陪著老人或在商場購物,或在夕陽下散步,我的心中總會生出許多感慨。父母年事已高,正是需要兒女在身邊陪伴的時候,而我們卻為了自己的夢想,或是為了孩子而遠走他鄉。
子欲養,親也在,只是遠在天邊,不能相伴。
實際上,出國探親應該是一件很簡單容易的事,就像加拿大的「老外們」(也包括我們這些已入籍的海外華人)想去趟英國法國的等一百多個國家,買票就走,也不必簽證,就是回中國辦個簽證也只是個手續問題,很少聽說有不批的。為什麼中國人出國探親卻時常受到刁難,還經常不明不白地被拒簽?
給老人辦探親是件大事,我們不敢怠慢,上網查,問朋友,做足了功課。我們按要求在申請材料中出示了我們個人及商業的銀行存款證明,銀行的幾個月的流水對賬單,以及房產證明。按照過來人的經驗,我們的邀請函也是仔細推敲,貌似天衣無縫。信中說我們是多麼多麼想念老人,因為生意關係又脫不開身,想請老人過來看看,也順便來加拿大旅旅遊,還註明吃住我們負擔,旅遊費用由老人自己負擔,據說,這樣符合西方人的家庭觀念,在西方,父母和子女是兩個家庭,各花各的錢看上去比較合乎他們的邏輯。這樣老人又要提供數額相當的存款證明。一切準備妥當,遞上材料,結果被拒,理由是「移民傾向」。老人壓根就沒想到過移民,怎麼材料到了他們那兒就看出有移民傾向了呢?
打聽周圍朋友,原來大多數家庭的老人探親都有過第一次簽證被拒的經歷,於是不氣餒、不拋棄、不放棄、再來一次。第二次,同樣的材料又遞了一遍,只是在「第一次被拒的原因」一攔加上一句:你們說有移民傾向,但是沒有。結果第二次通過了!同樣的材料,第一次有移民傾向,第二次移民傾向就沒了,想不明白。或許和一些老人登陸以後就不回去了,就設法移民了,以至於移民官分不清誰是真探親,誰是假探親真移民有關吧!另外,也有可能是移民官有意拒簽幾次,以便多收幾次簽證費?當然,沒有真憑實據,純屬瞎猜。
老人終於來到加拿大,全家人高興的不得了。由於我們當時還在開店走不開,也就只是帶他們就近轉轉。魁北克城、渥太華、多倫多、瀑布城,還有蒙特利爾周邊的一些著名的風情小鎮。閑暇時,老人在自家院子裡澆澆園子,種種花草,有時,也有店裡的客人帶著我們去近郊釣釣魚。只是語言不通,日子長了,老人也會感到寂寞,好在「老外」熱情好客愛打招呼,老人居然也交幾個「朋友」。
有一天,我從店裡回來,看見岳母在和一個法裔老太太聊天。老太太指著地裡的綠色植物用法語問:這是什麼?岳母聽不懂卻能猜個大概,就用中文回答:是花。老太又問:什麼花?岳母說了中文名字,「老外」當然聽不懂,就又連比劃帶問:開花嗎?岳母終於明白也跟著連說帶比劃地回答,將來可以開花,粉色的,說到粉色就又指指自己穿的粉色襯衣。老太太嗯嗯啊啊地似乎也聽明白了。
岳父不像岳母那麼愛說,喜歡獨自一人在河邊散步,倒也經常跟我們講起,哪個老外跟他打招呼了,哪個老外用中文跟他說「你好」了(這裡很多老外都會說你好、謝謝、再見),或是又碰見什麼人見到他就「Beijing」、「China」、「Good」之類地蹦些岳父聽得懂的單詞等等。
兩位老人在加拿個大呆了六個多月。8年過去了,至今我的岳母還能詳細說出去過哪兒,見過什麼西洋景,甚至許多事我們早已想不起來了,她還能詳細地一一道來。
我們有的朋友的父母每隔兩年就會來加拿大小住一段時間,有的朋友也在給父母辦理團聚移民。我們只有羨慕的份兒,老人畢竟年事已高,這次來加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了。但是在老人的有生之年能來國外的兒女家住上一段時間,走走看看,也算是了了做子女的一個心願。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移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