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朝鮮的經濟影響力有多大?
12月19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傳出後,中國外交部表示「深切哀悼」,並稱其是「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那麼,中國與這位「親密朋友」治下的朝鮮的經濟關係究竟是怎樣的?貧窮的朝鮮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度有多大?或者說,中國對朝鮮的經濟影響力會有多大?儘管經濟影響力並不直接決定政治影響力,對於中朝兩國來說,或許更多的是政治(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決定經濟,但回答上面的問題至少有助於我們認清朝鮮經濟的現狀。
朝鮮自身的經濟信息公開程度有限,但一些外部機構會評估朝鮮的經濟現狀。比如,韓國央行自1991年起開始估算朝鮮的GDP和貿易情況,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UNCTAD)每年的《世界投資報告》會包含朝鮮的外商直接投資情況,世界糧食計畫署(WFP)的食品援助信息系統(FAIS)裡包含了各國對朝鮮的食品援助情況。這樣我們可以從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和食品援助這三個角度來考察中國以及其他相關大國與朝鮮的經濟關係。
從貿易上來看,根據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宋國友2007年的測算,1992-2005年,朝鮮對中國的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基本呈現V型走勢,2001年是轉折點,其中,2004年達到高點,當年朝鮮對中國出口額為5.86億美元,佔其出口總額比重達到了45.8%;而朝鮮從中國的進口佔其進口總額的比重則相對比較穩定,多數年份超過1/3,2005年達到約40%;從整體進出口來看,受朝鮮對中國出口走勢的影響,也呈現了V型走勢,2005年達到高點,當年中朝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5.80億美元,佔朝鮮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約為39%。從這些雙邊貿易指標上來看,說朝鮮是中國的「親密朋友」並不為過。
那麼,2005年至今又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根據筆者的測算,2005年和2006年,朝鮮對中國的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比重,相比2004年的45.8%大幅下滑,分別僅為29%和26%,但2007年以來,又逐漸回升,2010年超過了50%。而朝鮮從中國的進口,2005年-2010年則一直穩步攀升,2010年佔比超過了60%,相應中朝進出口貿易總額佔比在2010年也達到了57%。
我們再比較一下本應「血濃於水」的韓國與朝鮮的貿易情況。2006年-2009年,朝鮮對韓國的出口佔比大幅攀升,從29%上升到51%,這一指標甚至超過了同期朝鮮對中國的出口佔比,但在2010年,由於延坪島炮擊事件,朝鮮對韓國出口佔比下滑至44%,但當年朝鮮對中國的出口佔比則從2009年的44%上升到50%。朝鮮從韓國的進口,2007年以來,一直呈下降態勢,這可能緣於韓國對朝鮮2006年和2009年進行的核試驗不滿,通過經濟制裁限制了對朝鮮的出口,2010年朝鮮從韓國的進口佔比從37%跌落至23%。這也影響了韓朝整體的貿易狀況,韓朝進出口貿易總額佔比從2007年的38%下降至2010年的31%左右。
而另一個地緣大國俄羅斯與朝鮮的貿易情況比較「慘淡」。2005年-2010年,朝鮮對俄羅斯的出口佔比最高不過1.7%(2007年),隨後則穩步下滑,2010年僅為0.7%;朝鮮從俄羅斯的進口,從2005年的10%下降到2009年的1.3%,2010年反彈至2.2%;俄羅斯和朝鮮進出口總額佔比從2005年的6%下降到2009年的1%,2010年反彈至1.6%。儘管相比中韓兩國,這些數據明顯偏低,但其走勢也與目前俄羅斯和朝鮮的「親密」關係相吻合。今年8月,金正日訪問俄羅斯期間,雙方就俄羅斯通過朝鮮境內向韓國輸送天然氣達成了共識。
從這一系列貿易數據可以看出,首先,中國仍然是朝鮮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國;其次,朝鮮不僅與中國「親密」,與韓國也「親密」,近兩年中韓兩國對朝鮮的進出口貿易額佔比在85%-90%之間。其中,2006年-2009年,朝鮮對韓國的出口佔比甚至超過了朝鮮對中國的出口佔比;再次,在朝鮮遇到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時,中國總是通過加大對朝進口和出口鼎力相助;最後,俄羅斯和朝鮮的貿易夥伴關係正在升溫,這可能緣於朝鮮對於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以及試圖擺脫目前對中國的能源依賴。
從外商直接投資來看,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的估算數據,2005年-2010年,朝鮮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FDI)波動比較大,總體上呈現下降態勢。值得關注的幾點是:第一、2006年,由於朝鮮進行首次核試驗,FDI淨流出了105億美元,但當年中國對朝鮮的直接投資為11億美元;第二、2008年,朝鮮FDI淨流入44億美元,其中中國貢獻了94%;第三、2009年,由於金融危機爆發,朝鮮FDI淨流入僅為2億美元,但中國對朝鮮的直接投資為5.86億美元,接近其淨流入的三倍;第四、2010年,朝鮮FDI淨流入回升至38億美元,中國對朝鮮直接投資為12億美元,佔比回落到32%,而2005年之前,中國對朝鮮直接投資佔朝鮮FDI淨流入的比重一般不到10%。
從外商直接投資的情況來看,在一般年份,中國對朝鮮的直接投資佔比並不算太大,但遇到「困難」年份,中國依然會鼎力相助。
從食品援助情況來看,1996年-2010年,朝鮮累計接受國際社會的食品援助1173萬噸,年均接受食品援助為78.2萬噸。2006年以來,由於朝鮮兩次進行核試驗,遭到了部分國家的經濟制裁,食品援助量驟減,從2007年的72萬噸下降至2009年的30萬噸,2010年最為反常,由於延坪島炮擊事件,食品援助甚至降至了8萬噸(不包括中國的援助數據,因中國援助數據不詳)。
從1996年-2010年的援助總量來看,韓國是朝鮮的第一大食品援助國,累計援助食品310萬噸,佔比26.4%;中國位居第二,為302萬噸,佔比25.7%;美國為240萬噸,佔比20%左右;日本雖然與朝鮮經常交惡,但佔比也在11%左右,這四個國家佔比累計達到了83%左右。
從個別年份來看,由於受到政治和軍事事件的影響,各國援助食品量的波動比較明顯。比如,美國從2002年朝鮮核危機爆發後,便顯著減少了對朝鮮的食品援助。其中2006和2007年朝鮮首次核試驗期間並沒有進行食品捐助,但2008和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又重新對朝鮮進行食品援助,其中2009年的捐助量(12.1萬噸)還超過了中國,佔朝鮮接受的全部食品援助的41%左右。但2010年由於延坪島炮擊事件,美國再次對朝鮮進行經濟制裁,對朝鮮的食品援助量驟減為1470噸。
韓國和日本對朝鮮食品援助大致也延續了美國的軌跡。日本自2006年起沒有對韓國進行過食品援助。由於朝鮮進行第二次核試驗,2009年是韓國自1996年以來唯一沒有對朝鮮進行食品援助的年度。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儘管面對朝鮮2006年首次核試驗的威脅,韓國仍捐助了43萬噸食品(遠高於當年中國的26.4萬噸),佔比高達60%。到了發生延坪島炮擊事件的2010年,韓國雖然向朝鮮捐助了7568噸食品,但相比之前幾十萬噸的級別已經大幅下降。
中國在2006-2010這個敏感時間段,對於朝鮮的食品援助採取了「查缺補漏」的策略,在其他國家減少援助時適當增加了對朝鮮的援助,但仍然沒能彌補朝鮮的食品缺口。當然,尚不清楚游離在官方統計之外的民間援助數據。
綜合來看,首先,中國目前是朝鮮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在進口領域,對中國的依賴度依然較高,但在出口領域,朝鮮對韓國的依賴度在提高,同時朝鮮也試圖與俄羅斯加強進一步的貿易夥伴關係。當然,朝鮮的外貿依存度依然較低,仍然秉持艱苦創業和自力更生的發展理念,201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與國民總收入之比在23%左右,處於全球上世紀60年代的平均水平;其次,中國對朝鮮的直接投資比重並不算高,而且,朝鮮也並不依賴外商直接投資發展經濟,2010年FDI佔朝鮮國民總收入的比重不到0.15%;再次、從食品援助來看,如果不考慮突發的政治軍事因素,韓國、中國和美國基本上旗鼓相當,中國並沒有顯出特別的「親密」優勢;最後,無論貿易、直接投資還是食品援助,中國都試圖在朝鮮經歷困難時期「拉兄弟一把」。
毫無疑問,中國對朝鮮存在一定的經濟影響力,但似乎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大和穩固,而且,朝鮮自身也在各方博弈中不斷尋求新的合作夥伴關係。更重要的是,某些指標顯示韓國甚至美國與朝鮮的經濟關係似乎更為「親密」,但面對不按套路出牌的朝鮮,它們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政治成果。總之,中國對朝鮮即使存在一定的經濟影響力,也不意味著可以左右已經在憲法中放棄「共產主義」並堅持先軍政治和主體思想的朝鮮政局。中國似乎總是在經濟領域為朝鮮收拾爛攤子,這能否最終換來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也許是中國政府難以掌控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