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正回購透露了什麼信號

今年內首期正回購推出後,市場十分關注。有意思的是,央行置市場需求旺盛的央票於「不顧」,實施了260億元的正回購操作。在「降准」預期跌宕起伏的當下,央行這一舉動到底有何含義?

作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兩種主要手段,正回購與央票各有其特點。簡單說,正回購期限普遍較短,甚者可至7天,就像一駕靈活的「小舢板」,央票一般分為3個月、1年及3年等,期限長於正回購。從功用上看,兩者都具有回籠商業銀行流動性的效果。

同時需要注意,央行提前一日發布的公開市場業務預告中,均只有央票的規模及期限等,並不會出現正回購的信息。後者是否操作,將取決於發行日當天的資金面、市場預期及央行意願等。也就是說,相比央票而言,正回購併不完全是由市場機構的需求所決定的,其主導力量更多來自於央行自身。

可以說,央行此次正回購操作,既滿足了平滑年內不同月份間到期資金的需求,又釋放出政策微調的信號。央行或許認為,節日流動性緊張已經消除,新增基礎貨幣因素(主要指外匯佔款等)出現新的變化,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回落基礎仍不牢固,國際金融形勢需要進一步觀察等,因此暫停央票而選擇正回購,並維持當前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水平。

實際上,上述猜想並非只是「一廂情願」。據多方瞭解,國內機構目前普遍認為今年1月份的外匯佔款,將不會延續此前的負增長態勢。央行獲取金融數據能力更強,其政策決策更具前瞻性。

此外,儘管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室在週一徵詢需求時,已知道市場的央票需求不小,但考慮到上述「未盡知」的情況,依舊選擇了暫停招標。這既可以延長資金面寬裕的時段,又可以釋放出「適度但非徹底對沖」的信號。

同樣,如果央行資產負債表下的外匯佔款已扭轉為正增長,那麼短期內「降准」的必要性毫無疑問將再度下降。當然最終的結果,還要綜合參考CPI數據、外貿進出口數據、房價及基礎建設投資等的情況而定。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朱凱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