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卷市的災民婦女們組織起來鉤織心型別針販賣,開拓收入來源。
日本是多地震、海嘯的國家,但去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後發生的浪高38米的大海嘯還是1896年明治三陸大海嘯以來首次。大海嘯既捲走了過萬人的生命,也捲走了活著的人生活基礎。
盛衰兩極
BBC中文網記者日前走訪地震過後一週年的宮城縣時,目睹了復興過程的兩種極端。一方面,復興重建給建設業和其衛星行業帶來了龐大的商機;而另一方面,災害失業和財產損失使很多迫切尋找生活出路的災民處於極端無助的狀態,特別是中年男性。
記者乘車從海嘯重災區名取市到石卷市的一個多小時沿途中,公路旁隨處可見給了建設公司和建築機械、建築材料公司商機的工地。一名宮城縣網民描述現在仙臺市夜生活集中的國分町說,「外地來的大建設公司應酬、交際忙,復興色情業也昌盛,而災區小建設公司只承接了鳳毛麟角,雖能保證開工,但盈利甚微」。而不少日本傳媒報導,三大災區復興最慢的是漁業,流失漁船的漁民很多一蹶不振,記者在臨時住宅區也遇到了閑散、溜躂的失業漁民。
努力謀生
不過記者在石卷市大指地區北上漁港卻也看到漁業復興的萌芽。寒風中十幾名漁民正在收穫養殖的裙帶菜,北上町漁業生產組合營運委員會委員、漁民佐佐木克彌介紹說,他們的生產組合(生產隊)去年下半年開始恢復養殖裙帶菜、扇貝等海產品,目前正是收穫裙帶菜的季節。
婦女們也在努力謀生。在石卷市一個叫做「Tomorrow(明天)」的臨時住宅村,記者採訪了一群鉤織心型胸針出售的婦女們。她們大多看來六、七十歲,去年下半年由NPO(非盈利組織)協助,組織起來生產。
遇到華人
來自大連的中國人宮淑蘭向記者展示她們鉤織的心型別針。
這群婦女中最年輕的是兩名中國人秋山梨華和宮淑蘭,她們的丈夫都是石卷市的日本人。秋山十幾年前從哈爾濱來,宮淑蘭從大連來才幾年,她們當天都開車半小時來見記者團裡的華人記者。
懷孕8個月的宮淑蘭對BBC記者說,「在這裡很少有機會見到中國人,聽說你們要來,我們都高興極了,像見親人一樣」。
宮淑蘭說,去年她家剛買房不久就遇上了地震和海嘯。幸好她家只進水1米多,後來他們自己動手整理、裝修了還能繼續住。回憶起一年前的災難,宮淑蘭還心有餘悸說,當時匆忙逃生與丈夫聯絡不上,急得大哭,避難所裡的日本人都不斷安慰她,直至次日她與丈夫重逢。
宮淑蘭和秋山因住宅淹沒不能領援助金,而她們的丈夫雖找到零時工作,但她們仍需賺錢貼補家用。這個願望讓地方政府知道後,建議她們參加鉤織,每兩週領一次材料和交貨,平時就在家鉤織。宮淑蘭說,原來她不會鉤織,都是日本婦女手把手教的。
來自哈爾濱的中國人秋山梨華向記者說明,一個心型別針需要鉤四片來組合。
胸針在仙臺車站或東京百貨商店有售,售價840日元(約10美元),扣除材料費等成本,鉤織者約可賺一半,月收可達5萬日元(約600美元)左右。
宮淑蘭和秋山都對BBC記者說,她們非常感激一年來日本政府、當地政府和周圍日本人對她們的照顧,儘管中國娘家的親人敦促她們回國避難,但她們都不忍撇下丈夫,所以沒回國。
感謝與批評
三月的宮城縣天寒地凍,禦寒尚且艱辛,不難想像去年遭遇地震、海嘯後的慘況。也許是巨大災難和巨大變遷讓災民有隔世之感或不堪回顧,BBC中文網記者在宮城縣兩天的採訪過程中,沒聽到一句怨天尤人的話,只有一名居住臨時住宅、參加鉤織生產的日本婦女抱怨說「煤氣費實在太貴」。
經常聽到的反而是感謝的聲音:感謝上天留給自己和家人生命、感謝政府和紅十字會以及各國的援助金、感謝企業捐贈的物資、感謝陽光、空氣、水,甚至感謝松樹。
不過日本傳媒、輿論的視線卻非常嚴厲,連日批評政府行政主導的復興進展緩慢。富士電視臺說,一年過去了,災區三縣的地震、海嘯、核事故垃圾只清理了5.6%;時事通訊社發表的民意調查說,全國87%的被訪者不滿復興速度。
原標題:走訪宮城縣之三:災區復興的兩極現象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