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膠片的效果好
每一個成像元件只能產生一個確切的電(或磁)信號,因此它對干擾光是最為忌諱的。每個受光元件都會對來自不同方向、不同強度的入射光產生方向與程度各不相同的反射。因此每個元件也自然會接收到這些反射光,當這反射光足夠強時,就會大大影響對直接來自景物光的判斷及分析,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這個元件形成的信號並不是來自於原始景物,而是來自於景物的光與反射光的混合體,更為嚴重時,可能就是反射光的信號。
由以上就可知道兩點,第一成相元件要近可能的減弱反光,這對於邊緣元件來說尤為重要。第二就是因為元件的平面單層排列,並且每一個元件只能產生一個信號,因此也就形成了圖像上的缺乏立體感的原因,因為現實世界中的任何實體都是以三維立體的形式存在的,也因此就給人的視覺形成一種物體的質感與特定的紋理,而CCD的這種單層規則性的排列開成的數字信號根本不可能有這種紋理與質感。
銀鹽感光材料在經過了百多年的發展,雖然感光顆粒已經很微細了,但它遠沒有達到一個顆粒小到一個分子的水平,因此每個顆粒的不同表面都會對投謝到它上邊的光產生相應的化學反應,也就是說在一個咸光顆粒上,因不同表面所受光的不同,從而最終在不同表面上形成不同的色彩。這是與CCD每個元件只能產生一個信號最本質的差別,加之感光顆粒在塗敷中也不是單層的,而是一定程度的堆積,因此上層顆粒縫隙下的底層顆粒所受光與頂層肯定不一樣,一方面是光強度較弱,另一方面就是很可會受到反射光影響,這樣一來也就形成了豐富的層次,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立體感。
最後要說的就是銀鹽感光材料的受光體與成像體是一體的,在空間上沒有變化。通過化學反應得到了真實的圖像,這個圖像是真實的物質實體。而數碼機嚴格來說只有受光過程,而沒有成像過程,因為數碼相機中並沒有真實圖像的物質實體,它所擁有的只有一種類似人腦中圖像的數字信號。
黑白攝影需要注意,數碼因為寬容度小,表現不出黑白銀鹽那麼多的灰階層次,是有一些缺陷。但最基本的,純黑、純白以及中間調還是可以拍出來的,當然層次沒有銀鹽那麼多,表現力差一些。因此在拍的時候更要注意曝光,我一般的感覺:高光過度不能超過2級,暗部不足不能低過3級,因此最大寬容度也就在5級以內。
意思是在你要拍的範圍內,如果你想表現畫面的每一個細節,最亮的地方和最暗的地方曝光值差別要在5級以內。舉個例子:用點測光,以光圈優先模式拍攝,設定光圈F5.6,如果畫面上最亮的一點為快門速度1/500秒,那麼最暗的一點快門速度不能低於1/8秒,否則暗部就無法看到細節了。這個寬容度數據應該是單反數碼的,對於普及型DC,因為CCD更小,寬容度還要小!所以為什麼同樣4M像素,1/1.8吋CCD的相機表現出來的畫面素質會好過1/2.7吋的。除了噪點因素外,寬容度的差別是很大的。
瞭解了DC的曝光特性,再回過頭來說如何曝光。實際上,自然環境條件下,絕大多數場景的光比(就是最亮和最暗的亮度之比)都遠遠超過5級,而且我們拍一張片,並不是都需要把所有的細節都表現清楚。因此,通過確定恰當的曝光組合來表現攝影者的創作意圖就很重要了。這方面的泰斗當屬美國的亞當斯,他創立的分區曝光法是攝影技術上的一個里程碑。要詳細說清楚分區曝光法恐怕不是這個小帖子能解決的,但其原理其實並不複雜:無論膠片還是CCD,其感光寬容度都小於自然環境的光亮度範圍,亞當斯把最亮(純白)到最暗(純黑)分成10個區域(後期他又進一步劃分成11區),通常黑白銀鹽膠片可以表現的是7個區域左右,彩色負片大致可以表現6區,彩色反轉片和DSLR的CCD大致可以表現5區,而一般的普及型小數碼大概也就可以表現4~4.5區了。
因此在拍攝的時候,首先根據拍攝意圖,確定你要的中間調(即所謂18%灰,也就是相機測光的計算依據)在何處,然後再對畫面需要保留細節的最亮處和最暗處點測,看其亮度是否超出上述表現範圍,如果超出了,你就需要想辦法啦!比如逆光人像,如果以人面部測光為準,背景高光必然嚴重過亮,如果需要高光有細節,就必須提高人面部亮度以縮小整個畫面的亮度差,通常我們可以用閃光燈補光或者反光板補光。再舉個相反的例:陰天外拍人像,光線太平,拍出來的人物沒有立體感,特別是在黑白照片上,更是全部灰成一片,這時候需要用閃光燈或者外拍燈提高人物亮度,如果把燈光打在人面部,仍然以面部曝光為準的話,背景亮度自然就不足而暗下去,這樣主體就很鮮明地凸現出來了。
在拍攝風景的時候,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場景:藍天白雲加上青山綠水,人眼看起來非常美的風光,可拍回來的照片要不就是藍天白雲,下面一片漆黑,要不就是青山綠水,天空一片死白,這也是一種典型的實際景物亮度超出感光材料(膠片或者CCD)寬容度所導致的,傳統的解決方法是加偏振鏡或者中灰漸變鏡減掉一部分天空的亮度,縮小亮度範圍,使成像亮度在可表現範圍內。另一種方法特別適合DC,就是拍兩張,一張以天空曝光為準,一張以地面曝光為準,然後在Photoshop中兩張合成。注意此辦法最好用三角架以保證兩張片拍攝的位置不改變,否則在後期合成中會很麻煩。
由上所述,瞭解拍攝畫面上各個區域的亮度信息對得到一張曝光適當的圖片非常重要,因此點測光功能是非常有用的,現在絕大部分的普及型數碼相機上都有點測光,當然這個「點」的面積和傳統意義上的「點」測光比較似乎大了些,但一般情況下也夠用了。使用點測光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任何測光都是基於反射率18%灰板條件,也就是說按照測光值曝光得到的是一個灰度為18%的圖像,18%灰度大致上接近中國男性手背。二是得到測光值後確定的曝光兩硬是以畫面要求的中間灰調為中心,要保留的細節應該在正負兩級亮度範圍內。舉個例子說明:拍一朵陽光下的花,背景是樹叢,逆光拍攝。首先確定我們要表達的內容:一是花,需要有相當完整的細節;二是背景的樹叢,希望與花有明顯色調、灰度的變化,如果花是淺色的,則希望背景是深色以突出花,關於構圖及色彩配合這裡暫不考慮。好,我們怎麼拍呢?首先,直射陽光下,花瓣上被照亮部位的亮度會非常高,和其他未被照亮處相比,其亮度差常常都超出CCD所能表達範圍,這樣直接拍出來的片子,要不就是花上有一塊塊毫無細節的死白,要不就是有一團團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到黑斑。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準備一塊白紗,描圖用的硫酸紙更好,在被攝體上面將陽光柔化,減小明暗光比,這樣就可以保證花的明、暗部都在曝光寬容範圍內,都可以表現出足夠的細節。
其次我們不希望花的背景與花亮度或者色調相近,這樣會造成主體不夠突出,一個手段是採用大光圈中長焦鏡頭或者微距鏡頭霧化背景,另一個方法就是選擇背景在背光面,這樣因為亮度不足,在以花曝光為準的情況下自然暗下去,當然,背景也不一定是越暗越好,有時候適當的細節對於表現主題也是大有幫助。
最後說說黑白攝影中的曝光問題,黑白攝影沒有色彩的因素,完全靠亮度變化來表達,因此黑、白、灰的組成在一張照片上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構成影調的變化外,不同亮度的線條、面積也是畫面構成的核心要素。而且黑、白、灰在很多情況下也是相互對比表現出來的。因此在拍攝黑白片時,更需要準確瞭解畫面上的亮度構成與對比因素,根據創作意圖來確定曝光組合。
黑白攝影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在人眼中看起來差別很大的東西,在黑白世界中卻難以區分,比如紅花綠葉,在彩色世界裡對比非常鮮明,但在黑白條件下,都表現為灰,而且亮度相差很小,因此在拍攝時,如果要表現紅花綠葉的差別,就需要採用濾色鏡,當然DC拍的彩色在轉黑白時候可以通過選取紅色通道,丟棄掉其他通道,再轉為黑白的辦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是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