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一是,聽江湖大佬的意見沒錯,要買就買貴的不買對的。另外一種說法是,買你所能買得起的最貴的鏡頭。2萬元的徠卡鏡頭不會比200塊錢的鳳凰鏡頭好過100倍,實際情況是,能超過10%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有可能是這樣,我們花了2萬塊錢,90%是用在精神愉悅的方面了,畢竟,精神上的快樂才是真正淋漓的快樂。
那麼,有沒有物美價廉的選擇呢?
關於物美價廉,負責任地說,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在135這個系統內,能稱得上好的鏡頭只有兩家,一家是徠卡,一家是蔡司。徠卡就不說了,說起來很傷心,要想玩好徠卡,沒有一兩百萬往裡扔,甭想充專家,我有兩臺徠卡,M6和MP,有人誇讚,您是玩家,誇得我當時雞皮疙瘩就起來了,惶恐不安啊,兩臺就敢說玩家,真正貽笑大方了。這還只是物質上的投入,真正要瞭解徠卡,需要在不斷按動的快門中,一點一點去體驗,10年,20年…徠卡的味道,是存在於時光中的。如果您有錢,並且想在品位上有所提高,同時還想在攝影上有所探索,那麼,徠卡應該是唯一的選擇。
怎麼選擇鏡頭呢?
選擇鏡頭有兩個要素,第一,你想拍什麼。這個問題對於作家來說,就是你想寫什麼。在歷史上,什麼都能寫的作家好像沒有存在過,所以你也不要想當然地以為自己什麼都能拍好;這種想法特別不現實,尤其是見很多弟兄們吃糠咽菜傾家蕩產大槍小炮地都配齊後,我真的有點肅然起敬:見過敗家的,沒見過這麼執著地敗家的。
第二個要素是看最大光圈的表現。對最大光圈的要求起碼要達到能用的標準。能用的標準裡面比較基本的要求是成像要結實。尼康1.4的標頭,我一直當2.8來用,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頭到了2.8才能用。還有一些副廠鏡頭,最大光圈的表現,如果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可能都委屈了這個詞兒。副廠鏡頭便宜,是有代價的,佳能尼康也能做這樣便宜這樣恆定光圈的鏡頭,問題是,做完以後怎麼辦?還在江湖上混不混了?
最大光圈能用,完全合乎這個標準的只有徠卡。其次是蔡司,做點小花樣,把有些頭弄的很風格,順便掩蓋一下最大光圈的表現。佳能的35/1.4和尼康28/1.4,風傳也是最大光圈能用的鏡頭。
玩攝影,走兩個極端最快樂。一個極端是類似LOMO主義的,不在乎相機的成像,只在乎拍攝的內容,隨便什麼相機什麼焦距,能拍就行,能用就行,只要能表達出自己的意圖,用什麼都無所謂。我覺得布勒松就是非常LOMO的。
另外一個極端,有點類似於收藏家,把好東西都收羅來,慢慢品嚐。拍不拍照片無所謂,就像收藏名表的一樣,用它看不看時間無所謂,看時間的話,兩元錢的電子錶就很好了。這些人更多的是關注相機的本身,攝影只是其附帶的一項功能。收藏相機是非常考究功底的,色影無忌有不少二串子的大師,有時候真挺替他們擔心的。
康太師的鏡頭,不算G系統,用過五六個,M系列我只有兩個,50/1.4和25/2.8。50/1.4買過三個,第三個是最近才買,一個丟了一個送人了,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枚鏡頭,便宜又大腕。買25/2.8,純粹是因為崇拜大師寇德卡,很喜歡他25毫米鏡頭下的視野和描寫。關於鏡頭,我沒有專業的知識更沒有專業的論斷,只是說自己的感受,就不麻煩諸位斧正了。我感覺用鏡頭,一定要用透了,一個鏡頭,你用上幾年,就用這一個頭去拍,對攝影的理解會有相當的益處。
理解二字很重要。對器材要淡一點,不要總把目光放在器材上,用什麼器材和你拍什麼片子,沒有必然的聯繫,數碼不數碼的和好片子也沒有關係。如果你有能力,我會勸你上最好的器材,沒有的話也無所謂,用筆寫和用電腦碼,都不影響文學的藝術性,更何況現在的鏡頭,怎麼也堪比50年前的吧?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經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