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目前全美房價已跌至十年前的水準,房貸利率更是降至歷史最低點、30年固定房貸利率不到4%,此時不買房子、更待何時?然而,對年輕人來說,工作難找而且薪資普遍偏低,眼看著千載難逢的購屋良機卻無福消受。
除非,父母親出面相助,年輕人才能把握住也許不會再有的低房價、低房貸利率市況。
根據全國房地產商協會調查,歷經房市泡沫化之後,一般人比40年前更買得起房子,所謂的「房市可負擔指數(Housing Affordability Index,全美薪資中間值相對於房價與房貸利率的數值)已升至歷史新高,意味著,目前是購置人生第一個房子的最佳時機。
首次購屋者多半是年輕人,但問題是,年輕人財力普遍不足。全美幾乎五分之一年輕人失業,而且剛踏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平均揹負2萬5000元債務;就算有工作,第一份工作起薪也很低。
除了財力薄弱,年輕人還得面對比以前嚴苛的房貸標準;根據房地產市調機構Zillow數據,去年,全美房貸頭期款中間值為房價的22%,大約是三年前的二倍。年輕人實在消受不起!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年輕人想購屋,大概只能向「父母銀行」借款。家住新澤西州的新婚夫婦山多先生和山多太太便靠父母相助圓了購屋之夢,他們手頭只有3萬元、大約佔房價10%,必須再多籌一些頭期款才能讓銀行安心把錢借給他們,於是,山多先生的父母親拿出1萬5000元、幫他們獲得銀行貸款。
像山多先生父母親出錢相助的例子非常普遍,就像是父母給孩子的一份大禮;全國房地產商協會調查,最近購屋的人當中,約14%因朋友或親戚幫助而湊得頭期款,遠高於五年前的9%。
父母助子女一臂之力的例子愈來愈多,但是,這可不像開一張支票那樣簡單,將牽涉到稅賦問題,而且可能衍生情緒或情感上的複雜關聯;一碰觸到與錢相關的議題,就變得格外微妙而棘手。
為避免因錢財議題傷感情,父母或者為人親戚者出手幫助年輕人購屋時,應拿出智慧、儘可能小心處理,不要橫生枝節。
首先,可考慮單純的出錢贈與,這麼做可以避稅。一人對一人的每年贈與免稅最高額度為1萬3000元,所以,一對父母親每年可免稅贈與5萬2000元給兒子與兒媳婦。一旦超額贈與,報稅時必須填寫709表申報,但一直到一生的贈與金額超過贈與免稅額512萬元、才真正需要繳納稅款。
第二個可行的作法是,就像銀行一樣、借款給年輕人。如果這樣的借貸關係擺在台面上,報稅時,舉借的年輕人還是可以比照向銀行借款那樣,將貸款利息提列為房貸利息扣減額,但出錢放貸的一方必須申報利息收入。
以協助親人間相互貸款為主要業務的全國家庭貸款(National Family Mortgage)執行長布克說,親人間貸款是雙贏,因為拿出錢來的父母親或長輩可賺得比放在銀行還高的利息,年輕人的利息負擔也比向銀行貸款來得低。但要注意,利率必須至少達「適用聯邦利率」(applicable federal rate)才能被界定為貸款、而非贈與,目前該利率為2.65%。
第三種辦法是,父母親與孩子共同購屋,同樣也能化解稅賦上的顧慮;作法是,父母與小孩先合力出錢買,而後,子女在經濟實力愈來愈雄厚之後、慢慢將父母親所持有的部分買過去。
不過,聯手購屋潛藏一些風險。如果購屋時說好由子女負責還房貸,後來貸款付不出來,父母親因為是房子的共同屋主,其信用將被拖累;此外,房子買了之後的裝潢、佈置等等問題很可能引發兩代爭議,父母親原本出手相助的好意反倒成了親子關係的殺手,宜小心處理。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