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庫區移民之殤:永失家園(圖)

 2012-06-01 21:5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了雲南和四川庫區移民安置現狀,金沙江的向家壩水電站將從6月開始蓄水,5月31日是移民搬遷最後一天。隨著蓄水後的水位上升,很多地方將被淹沒,失去家園的移民們未來在哪裡?

香港《南華早報》消息,5月31日是被稱為中國第三大壩的向家壩水電站庫區移民截止日期,這座屬於三峽集團的位於金沙江上的大壩從開建之初,就被環保人士質疑其對生態的影響及移民帶來的社會影響。其中向家壩至少需要搬遷125000人,涉及雲南綏江縣、水富縣和四川省屏山縣等地。

《南華早報》記者史江濤向德國之聲介紹,他曾於今年3月份,隨環保組織「綠家園」的「江河行」項目走訪金沙江區域。他將考察中捕捉到的移民安置問題寫成文章,趕在向家壩庫區移民截止日前發表,再次讓此問題引入公眾視野。他在文章中記錄,雲南、四川的庫區移民目前被地方政府要求從補償款出拿出30720元交給政府指定的機構,這種方式被稱之為逐年補償安置方式,安置標準是每人每月發放160元現金,共計16年。而移民對政府統一管理這筆資金錶示出了不信任。加之隨著物價上升,他們擔憂在未來每月160元根本不能維持基本生存。

據《財經》雜誌早前報導,早在2011年3月,因對安置政策不滿,向家壩庫區範圍內的綏江縣城逾2000位移民發生大規模抗議行動,在衝突中多位移民和官員受傷。爆發衝突的原因是移民認為安置標準過低、失地後的就業存在困境以及政府剋扣移民款項。當地政府一邊與移民談判,承認移民的訴求合理,一邊是動用警力,事件漸趨平息。但移民所引發的矛盾依然存在。

「政府統籌後給移民每月的補償不夠生存」

德國之聲電話採訪了原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他也曾隨同「綠家園」的「江河行」項目考察雲南庫區,據他介紹,在向家壩和溪洛渡庫區的移民賠償標準要高於三峽庫區,移民款一部分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一部分用於直接發放給移民,政府統籌安排的部分即30720元是由政府指定保險公司代管:「現在討論比較多的就是想要移民能夠,有比較長遠的機制,不是一次性的全補給他們,我們在向家壩、溪洛渡聽到的是他們通過一個保險公司管理。落實到移民每年每月能夠領到一些補貼。」

史江濤則表示這種統籌安排的方式移民並不願意接受:「政府從每個人的土地補償款裡扣除30720元,關鍵是很多庫區人多地少,很多移民補償款都不夠30720元,補償標準很低的,這麼一大筆錢,等於政府直接拿去用,分16年每月160元還給他們,對他們沒有任何的幫助。現在這年頭,即使是在大山裡頭,160元是遠遠不夠的。」

「讓原住民分享水電開發後的利益」

庫區移民劉玉花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時,表示了對未來的擔憂,她和家人已於兩年前移到政府新建的社區,失去土地的一家人,在新移民區開了一家餐館為生,而新移民區並沒有更多技能的幾乎每家都從事服務業,但生意並不好:「補償款有是有,就是很少,現在的生活水平是很高的,帶上小孩是不夠的,是很惱火的,你要是不去勞動就沒有吃的了。」

北京環保機構「綠家園」的負責人汪永晨向德國之聲介紹,關於移民,中國各個水電站最通行的做法是,並未與移民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水電先行,邊開工邊搬遷,這樣就激發了移民矛盾:「像怒江小沙壩,水庫還沒有批是否要建,還在最後的博弈,但是已經把當地一個村的村民移民了,他們也不是拖欠他們的補償,而是給的特別低,他們原來吃菜出門就是菜園,吃糧食有自己的稻田,可現在他們什麼都沒有了。這些錢根本不夠一家人生活。」

汪永晨認為,最應該呼籲的是中國政府建立大型水電工程時,信息應該公示及在立項時,允許利益相關方既原住民充分表達意見。甚至有學者提出,建立水壩之後,實行股份制,讓原住民分享有水電開發後的利益。

来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