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貨攤上出售的昔日宣傳知青上山下鄉的臉盆、毛主席語錄等紅色物品
以中國文革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為題材的電視劇《知青》在央視熱播。中國官方媒體的好評和網路論壇的批評形成對比。有些網民甚至要求央視停播。而劇本的作者梁曉聲強調,他們努力在敏感歷史題材上有所突破。此外香港有評論認為,電視劇《知青》是為習近平造勢。
45集的電視劇《知青》近期在中國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的黃金時間開播。劇中人有東北建設兵團知青和陝西插隊知青。
*兩個「輿論場」*
該劇收視率高,中國媒體上,一片好評聲,例如說它「弘揚主旋律」。新華社說,它表現了知青「在嚴酷的政治環境和艱苦的生存勞動條件下,堅守中華民族愛國愛民愛家的優秀傳統美德」。
而在一些言論空間比較大的網路論壇上,惡評遠遠多於好評,包括不少當年知青在內的網民批評這個電視劇美化知青苦難,歌頌上山下鄉運動和文革。
例如《貓眼看人》論壇有個帖子的標題是《呼籲央視停止播放〈知青〉》,現在有兩千多個跟帖和20多萬點擊率。有人寫道:「現在國家層面的輿論導向混亂不堪,屁民無所適從。剛說防止文革重演,就來個《知青》」。還有人寫道:「如此之大的反彈,老梁說不定幫了倒忙」。
習近平(左起第二人)和李克強(左起第三人)都曾是下鄉知青
*文革題材難寫作,民意官意相差多*
在中國當局鎮壓八九民運之後,文革題材成為文藝創作的危險區、佈雷區,很多文藝工作者不敢多涉及,視為禁區。在電視劇《知青》播出4集之後,記者採訪了編劇梁曉聲。
他說:「八十年代末到現在,文革極左年代的背景在影視中幾乎不出來了,(但)在這個劇裡面呈現了。」
記者:「你是說你們對過去的文革禁區有所突破,是嗎?」
梁曉聲:「嗯,而且這也是我們當時互相鼓勵的一個動力吧。一個動力,就是說,我們不可以等待別人去做這個突破,而我們享受那種擴大了的半徑。左等右等,你會發現周邊沒有人去做,大家都在規避。那總得有人去做,因此我們決定這件事我們來做。」
記者:「可是有些人認為做的還不夠,比如有人說,過去那些假病退啊,大返城啊——當然,這個戲還沒有演到那兒呢。」
梁曉聲:「(剛播出)四集啊。」
記者:「後面會提到這些嗎?」
梁曉聲:「會有的。我就覺得大家現在太浮躁了。」
梁曉聲還說,媒體也浮躁。
記者問中國著名作家梁曉聲他是如何處理文革題材的一個難題的:「如果陰暗面寫多了,審查通不過。(梁曉聲:對。)如果寫少了,群眾,很多群眾那兒通不過。」
梁曉聲:「這個多少當然是個尺度問題、比例問題,但是我們最初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如果完全濾掉的話,那麼我是不寫的。如果完全把時代極左的痕跡略掉,那就是我一向反對的那個‘過濾年代特徵’」。
電視劇《知青》有限地反映了文革的一些陰暗面,例如當時對毛澤東的神化和「惡毒攻擊罪」下的紅色恐怖。有個情節是,一位觀念極左的女知青在洗腳時也不忘閱讀《毛主席語錄》,她不慎讓書掉入腳盆中,於是嚇得跪下來向毛主席請罪。其他知青起鬨說:「這是嚴重的政治事件」,還建議把這件事上報,嚴肅處理。但一位負責人說,她不是故意的,把事情放了過去。
一些年輕人看到這個故事感到不可思議。但文革的過來人知道,當時這種事是可大可小,能招大禍的,很多人由於筆誤口誤或者無意中損害了毛澤東像而被扣上「惡毒攻擊毛主席」的罪名。如果肇事者擁有紅色的家庭出身,就算是犯了政治錯誤,忘本了,得到從輕發落;而如果家庭出身屬於被稱作黑五類的政治賤民,就可能被指控為「反動階級本性大暴露」。
*梁曉聲否定下鄉運動,解釋「青春無悔」*
網上和一些媒體盛傳梁曉聲的知青題材作品的基調是「青春無悔」,梁曉聲予以否認。他說,當時他家生活困難,他下鄉,是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對自己這一行動「青春無悔」,而「青春無悔」不是他對上山下鄉運動的評價,他是否定這場運動的。
*配合接班讚知青?新劇宣揚習近平?*
中國正進入知青一代掌權的時代,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李源潮、張德江這些被看好或者有可能在十八大成為政治局常委的人,以及令計畫、劉源等不少高級官員,都當過下鄉知青。
香港蘋果日報說,電視劇《知青》「向未來領導人獻媚」,男主角趙曙光被視為習近平化身。
蘋果日報專欄作家李平也寫道:「《知青》宣傳的重點顯然是習近平。……被塑造為知青中‘思想者’的主角趙曙光,其故事據稱與習近平的經歷又有幾分相似。」
李平還表示,官方宣稱這個知青劇是向中共十八大獻禮,「坊間則指是為習近平造勢。」「《知青》受到吹捧,是因為中國正進入‘知青一代’掌控政經命脈的時代,官方自然要塑造知青的正面形象。」時事評論員李平還擔心「《知青》在美化知青群體時,會否有美化文革之敗筆? 」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