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的剃頭師傅也有絕活兒
在印度,從集市到路邊,都能看到剃頭、刮臉、作按摩的,還有擦鞋、修腳、掏耳朵的。自認既懶又笨的BBC記者哈斯特·沙就是常客。他說,這些小攤兒不僅為許多人創造了生計,還能確保一些傳統的絕活兒不失傳。
他先在我臉上抹上一種乳液,用紙巾擦乾淨。然後,拿出一把小刷子。
刷子浸泡在一種聞上去像是消毒水的溶液中,旁邊的小爐子上燒著一鍋熱水,他把刷子用熱水涮了涮。然後,細心地在我塗上剃鬚膏,拿出一把嶄新的刮鬍刀,把我的臉挂了個一乾二淨。
最後,他還給我拍上須後水。須後水是怪怪的綠色,盛在一個沒有商標的舊瓶子裡。
我有一個壞毛病。說到刮臉,我是既懶、又笨。幸運的是,我是不需要經常出鏡的那類記者。工作時間多半在室外,所以,容貌,就不需要太講究了。
但是,去採訪大人物,或是去參加婚禮,就要另當別論了。在印度,隔三差五就要被拉去參加婚禮。
在倫敦,請人刮臉是奢侈。只有在刻意復古的理髮店(barbershop)、或是追求前衛的美發廳才可以享受得到。
當然了,理髮店和美發廳也有共同之處:價錢都很貴,而且,都帶有一絲虛榮浮華、奢侈享受的味道。
享受與必須
但是在印度,到處都能找得到幽香浮動、男女皆宜的美容、美發廳和真正的老式理髮店,就連馬路邊上都經常能看到剃頭挑子。
在印度,剃鬚和理髮一樣,不過是一種服務。既可以是花很多錢買來的奢侈、享受,也可以是只花幾個盧比就可以解決問題的生活必須。
讓我來告訴你吧,不管是誰,刮臉的質量都比我自己動手要好得多。
說到路邊的剃頭挑子,當然了,環境不那麼舒適放鬆,衛生標準大概也不夠理想,但是,剃頭師傅的手藝並不比任何人差。
上星期,給我刮臉的那位師傅非常專業。但他並不是一位好像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和精力給人刮臉的老者,說他更像是老者的孫子還差不多。
給我刮臉的小夥子最多不超過14歲。在印度,這很常見。到了這個年紀,上學不是法律約定的義務,再說,家裡還有好幾張嘴等著吃飯呢。
男孩兒刮臉的手藝很好,價錢不過只要幾個盧比。
他給我刮臉的同時,他的同事把我的皮鞋擦得錚亮。如果願意的話,我還可以同時做頭部按摩。
不久前,我和另外一位很有名氣的記者一起接了件很難干的活兒,去克什米爾實地報導。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每天接觸的都是動亂,分離分子的集會示威,再加上倫敦總部沒完沒了地催著發稿,結果呢,我們連睡覺的時間都很少,更別提美化個人形象了。
回到德裡,我們要回記者站去發最後幾篇報導。但是,首先需要拐個彎兒,去趟美容美發廳。當然了,我們去的是專門為男性服務的美容美發廳。
無需任何尷尬,我們刮了臉,洗了面,修了手指甲、腳趾甲。美化形象的同時,我和那位記者一起討論克什米爾政壇的複雜,閒聊同事的家長裡短。
回到記者站,我們的形象比離開時還要更加賞心悅目。
印度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7%
生計與絕活
和在倫敦的朋友講起我在印度的經歷,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我要花錢請別人來替我作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瑣事。在他們看來,我的日子好像有點奢侈、頹廢。
但是,在德裡的一位好朋友提醒我,這才是印度經濟的運作方式。
在印度,有專人開電梯、拉門、擦地,即使是相對普通的家庭,可能也有幫佣。
印度有12億人,但是,有經濟安全保障的人很少,他們需要工作。所以,在印度,既懶、又笨,日子同樣可以過得很容易。不過,你需要花錢請別人來替你做一些必須作的事。
這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經濟。
如果我開始自己買剃鬚刀、自己動手刮臉,可能就會有人丟了生計。
請專人刮臉,還意味著一些傳統的絕活兒手藝不會失傳。
更重要的,偶爾,我也能美到可以出鏡的地步。
原標題: 路邊剃頭匠的經濟意義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