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或將「無疾而終」(圖)

被稱為「刀鋒學者」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言辭總是十分犀利。「我不替任何人說話,我只為‘權利’說話,參與市場經濟的每一個公民和每一個企業都應該享有正當的權利。」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他並不擔心他的言論會得罪誰。「有不同的意見很正常,大家可以討論和交流」。他說。曾有網民質疑許小年是在為開發商辯護和說話,他態度堅決地否認。

在參加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之前,許小年關於「史上最嚴厲的調控將無疾而終」的言論被片面放大,這也是他不願接受媒體採訪的原因。作為嚴謹的學者,他擔心溝通的效率問題,也擔心被斷章取義。

調控難破房價上漲邏輯

早在2010年,他就曾預測房價不會大跌,並且還會繼續上漲。「這個觀點從來沒有改變過。」許小年說。

許小年看到的問題本質是,在涉及如此多方利益的博弈中,包括中央、地方政府、銀行、開發商、有房者、無房者、農民,以及如此多重且相互矛盾的目標下,包括政績、房價、財政收入、個人好處、GDP、就業,想靠一個簡單的限購解決環環相扣的複雜問題,幾無成功希望。

在供需關係緊張的城市,房價在短暫的下跌後,又呈現出反彈之勢。「高房價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許小年一直這樣認為。

需求層面不僅僅包括「剛性需求」也包括「投資、投機需求」。他指出,如果將收入、婚齡人口、城鎮化等因素決定的需求稱為「剛性需求」的話,對「彈性需求」或者「投資、投機需求」影響最大的就是通脹預期、替代性投資品以及未來房屋供應。預期未來通脹越高、持續時間越長,購買實物產品以保護儲蓄價值的衝動就越強,當期房價也就越高。預期未來投資渠道繼續狹窄,當期的需求就越旺盛,帶動當期房價上升。

7月5日晚間,央行宣布降息的消息,這已是今年年內第二次降息。許小年曾指出,對預期影響最大的短期因素是貨幣供應,低利率政策引發房價上漲。這一觀點,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也很認同。

而未來房屋供應取決於土地供應,「18億畝紅線」使預期基本無懸念:地產商和民眾都認為土地供應會越來越少,房產將越來越稀缺。在這樣的預期下,地產商捂地,放慢開發節奏,當期供應下降。限購、限貸政策執行一年多以來,因需求受困、市場低迷,開發商進一步減少拿地,未來供應量必受影響。而3600萬套保障房也未如預期的時間入市,各地保障房的分配矛盾也多有爆發,這些都是影響供給擴大的因素。

儘管亦有觀點指出,部分地區空置率較高,並且從房屋供給總量上已呈現出供大於求的趨勢,增加供給會惡化這一趨勢,並且無法緩解房價上漲矛盾。許小年提醒說,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剛性需求群體,房屋是消費品,其價格由當期供應決定。而對於投機者和投資者,房屋是投資品,投資品的定價是預期供給和需求決定的。「民眾對房屋漲價的預期沒有因為限購而改變,反而因為限購的政策而增強,這是房價越打壓越高的原因。」他指出。

改革不能再拖延

中國的城鎮化還有巨大的潛力,房地產是可以拉動國民經濟非常重要的行業,在經濟低迷之勢,許小年建議取消限購、限貸政策。在他看來,限購、限貸政策不僅破壞了市場公平,侵犯了公民權利,同時從政策效率的角度衡量,市場的運行狀況也正一步步驗證了限購、限貸政策的侷限性和副作用。

但他心裏清楚,在當前的局面下,一旦取消限貸、限購政策,房價必報復性反彈。在退出的同時,須有新的政策替代。他早就提出,欲降房價,必先扭轉市場預期;欲扭轉預期,必先調整利益;欲調整利益,必先推動體制改革。改革就是重構利益格局,理順利益關係,在社會總財富增加的前提下,實現多方共贏。

許小年不止一次疾呼,首先要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土地供應,打破政府壟斷,利用市場機制平抑地價,徹底消除「房產永遠是稀缺資源」的預期。「而改變民眾對未來的預期,光靠忽悠、光靠文件是不行的。」他說。

若想改革土地制度,就必須平衡地方財政預算,舍此便不能切斷地方財政和土地的聯繫。另外,許小年提出令小產權房合法化。

然而,改革又談何容易?改變土地制度呼籲多年,小產權房問題也成為陳年舊疾,一直無法得到更好的解決。許小年所提出的建議或有超越當下現實的理想主義成分。但他堅定地認為,「方向必須是正確的,但也同時必須認識到改革的困難,步伐是可以漸進的。」許小年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