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救援者和居民站在一輛被困的車旁邊,該車是從廣渠門地道積水的街道拖上來的。(路透社。/看中國配圖)
在上週六遭遇了61年來最大暴雨後,中國首都北京落後的城市下水道系統再次蒙羞。
當天的暴雨導致城市嚴重內澇,多處路段由於排水不暢造成嚴重積水,部分立交橋下積水甚至高達四米;多輛汽車深陷積水之中,一個沒能及時棄車而逃的車主在廣渠門橋下葬身車中⋯⋯
據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北京發布」的消息:截至22日17時,北京市境內共發生因災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擊致死1人,觸電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確定身份,其餘15人正在確認中。
網友們持續不斷地把暴雨和積水斷路等災害照片發到網際網路上,批評和熱議極端天氣下首都的排水系統和應急系統如此脆弱不堪。
一位網友在新浪上發微博說:「一場大雨證明我們始終是發展中國家,連個下水道都弄不好。」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新浪網的官方微博也發布評論說:「沒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沒有一流的城市。」
僅僅一年前,一場同樣突然而至的暴雨襲擊了北京城,造成了路面積水、交通幾近癱瘓,憤怒的市民們同樣表達了對排水不暢的城市下水道系統和政府的不滿,輿論也紛紛施壓,要求政府加大城市排水建設規劃和投資,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然而,一年過去,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
其實,從全國範圍看,北京過去幾年裡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力度位居全國前列,政府也自稱成績顯著。自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後,北京市就開始大力投資市政基礎建設。2004年7月10日,一場暴雨造成北京城市內澇,全城交通癱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示要求北京市認真反思在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此後,北京市著手建設排水管網。隨著奧運會臨近,北京在改造排澇系統中不斷投入巨資,其力度遠遠超過國內很多城市。
但是,巨額公共投入後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去年暴雨後,市民們才從北京市規劃委接受媒體採訪中瞭解到,目前北京城市排水能力是按照一年到三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建設。面對公眾壓力,北京市防汛辦負責人當時回應稱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希望將最低排水標準從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三年,達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標準。
對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認為,北京市城市排水能力標準太低,給城市安全帶來的風險很大。
一位熟悉北京地下基礎建設、不願具名的城市排水專家也認為,北京等大型城市的排水系統在建設時標準偏低。但他認為目前限制北京這樣的城市地下排水設施建設的主要因素並不是資金壓力,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地下空間更多的留給了電力、電信、以及地鐵等直接關係到GDP的公共設施,留給下水道的空間很小。
而且,他說:「北京市把市政排水的業務歸屬北京排水集團也沒有幾年時間,北京的下水道責權不分,隨著城市化發展,在北京進行排水設施規劃和建設困難重重,各種成本越來越高。」
但城市問題總要得到解決。結果取決於政府的決心,如果政府有決心和動力挖開路面建設地鐵,為何沒有決心和動力挖開路面建設下水道呢?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顯然並未把地下排水設施規劃排在投資清單的前列,以北京為例,雖然去年已經遭受了暴雨襲擊,但顯然,過去一年時間裏,市民們並未感受到北京市在城市排水規劃和建設上的大規模行動,城市建設依然只是集中在大規模社區、地鐵、地上污水處理項目等可見的政績工程上面,部分城區甚至還在使用著明代修建的排水設施。
近年來,北京城正以「攤大餅」的方式向郊區快速擴張,寬闊的環路、立交橋和巨型社區出現在曾經的遠郊區,但城市規劃者並未提供有效配套的基礎設施,更不用說規劃建設超前於城市化的地下排水管網。
每遇暴雨襲城,人們喜歡引用法國偉大的文學家雨果那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確實,下水道作為城市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自有城市以來,就受到城市規劃者的重視,人們願意把智慧和資金優先投入到城市下水道系統的規劃和建設之中。
但中國地方政府似乎並沒有動力在「良心工程」上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投資,這導致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與嚴重滯後的城市地下排水設施建設之間巨大的反差。即使是北京這樣的首都城市,雖然排水管網的建設力度號稱位居全國前列,成績顯著,但是糟糕的下水道狀況在遇到類似去年和今年這樣的暴雨天氣時,依然會備受打擊。
為何城市管理者沒有動力大規模改善城市下水道呢?筆者認為,深層原因可能在於應用於城市下水道的投資不能為政府帶來眼前的效益和政績,地方政府更願意把公共資金投入到與房地產、工業項目等相關的市政基礎建設上去,這些項目能帶來快速和可見的收穫,有利於政績評估。
未來,如何讓市民住在一個更加舒適和安全的城市,對於中國城市的管理者們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治理方案,更需要對城市負責任的態度。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