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受供給過剩困擾(圖)

倫敦奧運會(London Olympics)留給人們的記憶已經開始消散。而對中國運動用品製造商李寧(Li Ning)而言,這種記憶最好能停留得久一點。

如大量中國企業(從房地產開發商到汽車製造商)一樣,李寧積壓了大量未售產品。這些企業能否消化不斷增加的庫存,是擺在中國企業界面前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也可以說是擺在整個中國經濟面前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許多企業都處境艱難,但李寧至少從奧運會那裡獲得了一些及時的幫助——李寧贊助的運動員中,有性感的西班牙男籃隊員,還有中國羽毛球冠軍、「壞小子」林丹,他們在奧運會中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李寧當然希望品牌形象的提升現在能轉化為更強勁的銷售表現。

李寧的遭遇體現了中國企業界的情況

僅幾年前,李寧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對希望搭上中國消費力崛起這趟誘人班車的投資者而言,還有什麼比李寧這樣的本土運動品牌更好的選擇?中國的城市中產階層剛剛開始發現在跑步機上汗流浹背的樂趣,而李寧迎合的正是這一群體的口味。抑或,對渴望押注中國會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名牌搖籃的投資者而言,還有什麼比李寧這樣以打敗阿迪達斯(Adidas)和耐克(Nike)為目標的品牌更好的押注對象?

這是個完美的增長神話,李寧也的確實現了飛速增長。這指的是在股市上——從2009年初到2010年末,李寧股價飛漲兩倍以上。

但現實擊碎了這個神話。中國運動用品市場是如此誘人,希望從中分一杯羹的遠非李寧一家。除一些國際對手之外,李寧還面對多個中國本土競爭者:匹克(Peak)、安踏(Anta)、特步(Xtep),等等。

可以料想的結果是,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出現嚴重的供給過剩。如今,李寧的股價已比最高時下跌了85%。今年早些時候,私募基金集團德州太平洋集團(TPG)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出手相救,購買了李寧的可轉債。

李寧最近才把重心放在了改進庫存管理方面。之前,李寧只一味向分銷商輸送鞋子和T恤,而很少關注這些商品到底賣出去沒有。如今,李寧推出了新的系統,每當有顧客購買了李寧的商品,李寧總部的電腦上就會登記該筆交易。這個系統的目的是,讓李寧能夠實時瞭解真實的庫存狀況。但李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房地產和汽車業庫存過剩

在中國,李寧和體育用品業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整個中國企業界都存在庫存過剩的問題。

待售住房庫存是最令人擔憂的,因為房地產對經濟是如此重要。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萬科(Vanke)估計,中國所有未售住房去庫存需要約10個月的時間,這已經算是快的了。

問題是,這個數字並沒有把數百萬套已售但空置的住房計算在內。

還有汽車業的問題。儘管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汽車銷售令人意外地依然活躍。然而,汽車製造商的樂觀程度超過了消費者的熱情。行業數據顯示,6月底的庫存指數(庫存與銷量之比)為1.98。一般認為,庫存指數超過1.5就屬於過高了。

電子產品和家電的未售庫存看上去也高得嚇人。過去一週,中國幾家主要零售商打了一場價格戰。挑起這場價格戰的是電商京東(360buy.com),該公司放話稱,將以零利潤銷售家電產品。

大宗商品行業也面臨大量積壓庫存,最明顯的是煤——中國許多港口都堆起了煤山。

情形也不是全然沒有希望。上述行業中,多數已顯露出庫存見頂的跡象。近幾個月來中國零售額保持強勁增長,但工業生產增長放緩。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大原因是,企業如今正在消化庫存。

但這個過程會花多長時間?企業是否還需要通過降價達到消化庫存的目的?

就這兩個問題而言,情形不容樂觀。

在世界任何地方,去庫存就是經濟處於下行週期的標誌之一。在中國,情況的特殊之處在於,這種下行似乎是結構性、而非週期性的: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正在由慣常的10%迅速降至不到8%。

企業界原本打算迎接一個高速增長的未來。面對增長較為平緩的現實,它們確實需要花更長的時間來調適。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歐陽德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