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國學趣談:宦官和太監不是一回事

 2012-09-19 1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時下熱播的許多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諒他一個小小太監有何能為,自古宦官無成事」之類的台詞,將宦官與太監混為一談。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誤認為宦官和太監就是一回事。其實,宦官和太監是有區別的。

宦官和太監都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宦」,原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來稱呼帝王身邊的服務人員。史書中亦把宦官稱為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宦官最初不全是「閹人」,它們的分水嶺是在東漢時期:東漢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閹人」;東漢以後,宦官則全是被閹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了。《後漢書·宦者列傳序》中載有「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當時用「閹人」充當宮廷服務人員的主要原因是:後宮女眷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發生穢亂宮帷的醜事。在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宦官有:「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始皇時期指鹿為馬的趙高,東漢時期「斂財弄權亂漢宮」的張讓等。

遼代以前只有「宦官」而沒有「太監」。據史料記載,「太監」一詞最早出現於遼代。當時,政府機構中的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中,都設有「太監」一職。不過這時的「太監」是一種官職,並非後來意義上的「太監」。因為是官職,所以「太監」也多有世襲。到了元朝,「太監」一職已升到二級官吏,官兒也不算小。

明代時,「太監」和「宦官」才變為專門為皇室服務群體的統稱。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為鞏固其政權,在全國範圍內設置了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的二十四衙門。十二監的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這些「太監」均由宦官來擔任。官級小的稱為「少監」、「中監」,官階高的稱為「太監」。雖然明朝時「太監」必須由宦官來擔任,但宦官卻不一定是「太監」——明廷規定,「太監」是宦官的頭頭,有品有級有俸祿。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後期,太監「多如蟻陣」,最多時達十萬之眾,《日下舊聞考》中載:「都人生子,往往閹割,覬為中宮(太監),有非分之福。」

清朝時,基本上就沒有「宦官」這個詞而只剩下「太監」了。袁世凱稱帝時,宮中僕役全部由女官擔任,太監全部被趕走,「太監」就此終結。

綜上所述,宦官和太監還是有區別的,千萬別混為一談。但不管他們有何區別,卻都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 「老無所養,死無與殯。」均是古代社會裏一個被扭曲的社會群體。

来源:西安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