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股民的紅利幻覺
人們常常認為能收到上市公司派發的現金紅利,就感覺自己賺了。事實上,中國股市的現狀卻往往展現的很可能是一種幻覺。除現金紅利外,配股以及回購也會對股民的錢袋子產生影響。縱觀各類關於上市公司紅利的計算和比較,我們發現過去的分析模式存在重大漏洞,這一漏洞常常被上市公司巧妙利用,因而存有矇蔽投資者的嫌疑,並使股民遭受投資損失。
事實上,紅利包括現金紅利與股票紅利(又稱「送紅股」)。獲取和發放現金紅利,是投資人的天然權益和上市公司的天然責任。但現實是,由於沒有強制性分紅規定的約束,加之現金分紅被視為是公司現金的一種流出,上市公司紅利發放大都比例較低且不規律,「鐵公雞」現象非常普遍,這實際上剝奪了投資者直接分享公司利潤成長的權利,對股票市場的活力和健康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另外,我國上市公司還常常採用配股等方式進行股票增發,進一步向既有投資者進行再融資。廣大投資者為了避免除權後的股價跳水以及持股比例的稀釋,往往不得不追加投資,以保障股票市值的穩定。上市公司從配股中獲得了不菲的現金流,但很少向投資者及時準確地公布募投資金的具體用途和後續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說,配股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現金淨流入,同時也增加了投資者的「負紅利」。20多年來,這種融資方式在侵蝕投資者利益的同時,也支撐起了中國上市公司的蓬勃發展。而回購作為上市公司提振股價和投資者信心的給力舉措,近年來也不斷湧現。上市公司用自有的現金購買自己的股票並將其註銷,使得市場上的流通股數量減少而公司的市值保持不變,從而推升每股收益、市盈率以及股價。若投資者在回購完成後立即將股票出售,那麼這種被動的資本利得(低買高賣的所得)就相當於發放了一次現金紅利,是上市公司回饋投資者的現金流出。
我們以同花順IFIND資料庫以及國泰安CSMAR資料庫,來作數據分析。
1、現金紅利(Cashdivi-dend)。將「除權除息日」的年份作為該次現金紅利實際發放的年份;選取「派息數」作為上市公司實際流出的現金流。
2、回購(Repurchase)。將每次回購截止日期的年份作為該次回購實際發生的年份;選取「股份回購支付金額」作為實際流出的現金流。
3、配股(Stocksplit)。將配股上市年份作為該次配股實際發生的年份;選取「配股募集總金額」為上市公司實際流入的現金流。
4、市值(Marketvalue)。選取各家上市公司每年末的市值作為分母。
5、修正紅利(Adjusteddivi-dend)。AD=(cashdividend+repurchase-stocksplit)/marketvalue計算得到的修正紅利表示各家公司的股東每持有1元股票市值所能獲得的現金流入。
6、排序。按照每一年修正紅利數值的大小,對上市公司進行排序。
7、修正紅利指數AdjustedDividendIndex(ADI)。以上市公司每年末的市值為權重,計算出每年我國A股市場的修正紅利指數。
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一、修正紅利指數(ADI)如右圖所示,A股的ADI在2000年及2001年為負,在2002年之後,ADI開始變為正值並逐漸攀升,並分別在2005年及2008年達到最高水平———2.5%,即股民每持有100元市值的股票能獲得2.5元的現金收入,這個數字甚至低於銀行的三個月期固定利率2.85%。除此之外,在2007年及2010年,ADI兩度探底,在2007年再度接近零值。2006年至2007年正值我國上一輪牛市期間,上市公司選擇少派發現金股利,可能是因為牛氣衝天的股價已經滿足了投資者對收益的追求,而投資者也積極購入配發的新股,以圖在股價上漲時獲得更大收益。因而使ADI出現了大幅下滑。
二、個股修正紅利(AD)排名以2000年為例,AD為正的只有17家上市公司,2001年之後,ADI為正的個股數量超過了
AD非正的個股數量,其構成變得更加合理。
然而最近五年,AD為正的公司只有386家,連續五年為非正的只有180家。AD為負意味著公司向股東索取的比回饋股東的更多,這樣的做法甚至連「鐵公雞」都不如。
當然,我們也發現有一些個股的表現還是對得起股民的。2011年,AD前五名的公司分別是建設銀行(601939)、健康元(600380)、九陽股份(002242)、寧波華翔(002048)和晨鳴紙業(000488)。最近五年AD持續為正的個股中,前五名分別為中集集團(000039)、皖通高速(600012)、寧滬高速(600377)、九芝堂(000989)和深赤灣A(000022)。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至2011年,建設銀行在AD排名榜上連續四年均位居榜首;2006年至2007年,九芝堂蟬聯冠軍。2000年至2011年這12年間,AD排行榜前二十名中,銀行、證券、高速、電力等行業頻頻出鏡,而廣受矚目的房地產行業卻在AD排行前列中找不到身影。
同時,我們遺憾地發現,沒有一隻股票在近五年穩居AD排行榜前20名。這說明中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紅利發放力度還很不夠,更別提要培養出如IBM、可口可樂這樣穩定發放可觀紅利回饋投資者的公司了。正是在這樣惡劣的投資環境中,中國股民不得不以買賣差價為主要的收益來源,由此「炒新股」、「炒題材股」等非理性投資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大行其道,並貫穿二十餘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