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子信貸體系將「盛極而衰」?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信貸規模急劇增長,下圖可見信貸與GDP百分比升勢,相比貸款與GDP百分比,這種上升勢頭更加明顯。

不過,上圖沒有顯示非銀行機構信貸的增長速度超過了銀行貸款。中國的影子銀行飛速擴張,這是2009年以後特有的現象。

中國的影子銀行也不是都那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以信託為首的這類信貸在一定程度上是合法的,也受政府監管。

美奇金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研究主管楊思安(Anne Stevenson-Yang)估計,約30%的影子貸款出自銀行。

但這其中也包括更複雜、更諱莫如深的產品,比如理財產品。支持這些產品的資產很難確定,通常性質上是房產或者金融類資產。投資者常以為它們得到了銀行和政府擔保。

對於政府有多支持、監管等級有多高,很多影子產品都沒有明確示人。影子融資成為大量資金注入經濟體的重要機制。

中國十年來M2增長急劇增長,M2與GDP之比如今接近190%。

中國的信貸增長達到了不可持續的水平,原因很多。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業務新興市場主管Ruchir Sharma預計,如果中國的私人債務與GDP之比增加6%,超過了15年平均水平,就是「危機可能很快到來的強烈信號」。

這其中的風險很高。許多國人一輩子的血汗錢就投資了這類投資房產及其衍生金融產品。如果信貸增長收縮,資產價值會怎樣?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與同事Weishen Deng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政府不制止影子銀行活動?

兩人結論是,政府不願抑制這個促進增長的重要工具。

我們認為,影子銀行背後的整體推動力深深植根於政府對增長的渴望。影子銀行的活動是因為中國需要增長而增加的。銀行業很大程度上沒能負起充當金融媒介的責任。
    
一些政府機構其實對特定類型的影子銀行操作設置了一些限制,但沒有解決核心問題。
    
由於工資上漲和嚴重的產能過剩,所以製造業生產無利可圖,導致私人投資已經在中國銷聲匿跡。
    
如果私人投資沒有再度興起,我們認為,政府將別無選擇,唯有依賴基建項目。
    
政府可能禁止一類金融工具,但還不得不通過替代它的渠道向地方政府輸送流動性。

瑞信策略師預計,到2015年,影子銀行信貸系統將可能全面瓦解。他們提出兩大理由:一是目前信託融資時代早期的一批貸款到期,二是通脹。

我們認為,可能顛覆影子銀行業的一個關鍵誘因是即將到來的通脹上升,以及最終可能上調利率。
    
食品、尤其是豬肉的週期已經開始上行。到2013年底,預計通脹將由現在的2%升至4%。
    
中國央行的貨幣寬鬆窗口已經關閉。
    
根據租金與薪資增加判斷,CPI很有可能向5%邁進。這將迫使央行2014年收緊政策。

瑞信不是唯一一家預計通脹將很快回升到高位的機構。野村預計,今年下半年通脹將達到4.4%。

瑞信認為,通脹上升時,影子產品的「有擔保」回報可能不及直接投資房產和股市有吸引力。

部分這類影子銀行機構將難以避免資金流減少。
    
大部分影子銀行機構的股權基礎薄弱,如果一兩個項目違約,就可能捲走資本基礎。
    
市場此後會更關注這些機構的信用風險,因為它們的資金枯竭和債務久期錯配可能被曝光。

當然,相關機構也可能會採取行動。

金融時報26日的報導披露,消息人士稱,地方監管機構將要求金融機構詳細披露理財產品等表外投資工具的信息,還在討論是否對這類產品設定硬性上限。

報導認為,這兩項新的監管規則將使銀行更難以將存款轉移到表外投資工具,這樣會減緩中國影子銀行的爆炸性增長。
    
但這些舉動不會意味將終結影子銀行。恰恰相反,它反映出決策層達成了共識:只要監管能到位並且持續進行,那麼信貸從銀行體系中流出將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Kate Mackenzie認為,這也不算太讓人意外,一些中央政府單位一直對信貸增長的現狀感到不安,中國央行、發改委和銀監會莫不如此。

問題是,在犧牲部分經濟增長之後,中國瘋狂的信貸增長會收斂多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若離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