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韓國和日本本週開始正式就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舉行談判。亞洲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向開放市場、消除貿易壁壘邁出了重要一步。
本週二(3月26日),中日韓自貿協定(FTA)的第一輪談判在首爾正式啟動。此輪談判為期三天,三國代表將討論自貿區談判的機制安排、談判領域和談判方式等問題。
據報導,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形成後,將出現一個總人口15億,貿易規模僅次於歐盟和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之後的第三個世界主要自由貿易區,其經濟產值將佔全世界的20%。據法新社報導,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但近期以來中國尤其主動地推進會談,以應對美國積極重返亞太地區的戰略。
市場的誘惑與競爭
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的東亞經濟問題專家希爾伯特(Hans Guenther Hilpert)指出,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這幾個國家就能進入本國最重要貿易夥伴的市場,同時會使有關國家在遭遇貿易壁壘時得到更多保護。但另一方面也要面對來自另兩個鄰國的更多競爭。
例如韓國和日本的農業得到政府的大量補貼,而中國的大米、蔬菜、水果、肉類等農產品的成本要低得多,一旦市場開放,日韓農產品價格無法與進口產品競爭。因此韓國和日本的農民會竭力反對。
除此之外,「可以想像,日本和韓國的建築業不願看到中國的建築商帶著自己的工人來承包建築工程。此外工業產品方面,中國企業也會擔心來自日本和韓國的競爭。在技術附加值較高的產品領域,日本和韓國產品更有優勢,包括鋼鐵、機動車製造和電子工業。如果日韓產品湧入市場,中國本土企業將遇到困難。」
給自己創造更多選項
目前全球有多個地區性自由貿易協定會談在進行中,包括由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參與國包括日本,但沒有中國和韓國;歐美同時推動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此外一個由東盟、中、日、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組成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也在醞釀中。希爾伯特認為,"各國都給自己保留儘可能多的選項,作為一種再保險-這個談不成還有別的。"
反觀作為全球性的貿易會談,目前來看多哈回合似乎是失敗了。工業國家和門檻國家之間、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分歧難以彌合。但希爾伯特指出:"恰恰因為有這麼多的自貿談判同時在進行,一種地區性貿易聯盟的趨勢,同時也是貿易閉關的危險,或許反而能讓各國冷靜地認識到,一個多邊的全球性的貿易協定對各方都是最有利的。"
據媒體報導,中日韓三方已約定今年將舉行三輪談判,第一輪在韓國首爾,後兩輪分別在中國和日本舉行。中日以及韓日之間存在領土爭議、雙邊關係並不融洽這一背景,無疑將給自貿談判增加難度。希爾伯特表示:
「從國內政治角度看,讓本國民眾接受貿易方面的讓步當然很難。但事實上這幾個國家都盡量讓政治和經濟分開。去年中日韓簽訂了三邊投資協定,就是一個例證,說明拋開政治就經貿議題對話是可能的。或許三國在自貿協定上也能做到這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