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發聲,表達民意,揭露不公,是廣大民眾對微博等新社交媒體平臺所有功用中最高度的期待。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上臺以後,一度改革之聲不絕於耳,似乎連新聞管制,信息傳播都將和改革浪潮一起走向一個更加透明通暢的新紀元。然而,謝長廷,斯偉江,李開復微博或被封或被禁言的事件,加之近日被重新搬上台面的《關於加強新聞採編人員網路活動管理的通知》,讓民眾開始反思,是否在面對新聞審核機器時,網民抱了過高的期待?而這項規定究竟會給新媒體帶來怎樣的影響?
導火索
廣電總局的《通知》對新聞採編從業人員規定了若干個「不得」:各類新聞單位均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體、境外網站的新聞信息產品;新聞採編人員設立職務微博須經所在單位批准,發布微博信息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及所在媒體的管理規定,未經批準不得發布通過職務活動獲得的各種信息。此規定試圖進一步收緊新聞信息傳播的途徑。前南方週末編輯長平認為,「表叔」、「雷政富」、南方週末事件,以及外媒近來連續揭露中國高層領導人家屬如何斂財的報導使當局感受到微博等新社交媒體的巨大威力。加之十八大、兩會、新領導班子上臺對於輿論的控制和維穩需求,使得這項規定應運而生。
新媒體管控「傳統媒體化」:靠譜嗎?
長平認為,從新媒體出現以來,政府就一直致力於使新媒體管控「傳統媒體化」。表面上看,微博使中國進入一個「全民皆記者」的時代,即人人可以自由發聲,表達意見。微博通過認證、加V、實名制等監管機制、該刪就刪的果斷、設置議題引導言論的暗中操作,使得微博的自由更多時候只是「看上去很美」罷了。
然而用管理傳統媒體的思維來管微搏等新媒體靠譜嗎?傳統媒體可以提前設置議題,經過發行前的嚴格審核後出品以達到引導言論的目的。在微博上操作,就淪為了「發了再審,不滿意了就刪」的套路,頗有些亡羊補牢的意味。長平表示這項規定的實際施行情況要看當局的施行強度和網民的反抗意願。如果人們對於規定不滿,持續挖掘規定的漏洞並加以實行,規定最終也逃脫不了形同虛設的命運。
微博個人化:不可逆的趨勢
著名媒體人安替認為這項規定如若能真正生效,受影響較大的也只是國內新聞單位的官方微博。同時他指出,規定違背了微博個人化的趨勢,操作性極低。對於國內新聞單位來說,規定限制其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體、境外網站的新聞信息產品。然而試想當真正有價值的新聞出現,基於時效性的考慮,國內新聞單位不可能舍棄來自外媒的第一手新聞素材,更可能導致的結果無非是發揮拿來主義,而不署名外媒罷了。同時,規定更加嚴格規範了新聞單位官方微博的審查機制,似乎有意讓漸漸變得活潑、敢於賣萌的官博重返嚴肅謹慎、根正苗紅之路。對於記者和採編人員來說,規定不允許其以所在單位名義發表「負面和不符合其所在新聞單位審查規定的信息」,那麼記者完全可以用個人身份,甚至是化名來發布信息。影響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知名記者、網路名人比如「作業本」,根本不需要微博官方的加V認證就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效應來達到引導言論的目的。在安替看來,這項規定更可能如同曾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微博實名制事件一般,最終聲勢漸微、不了了之。
新規需謹慎,逼急引反抗
《紐約時報》駐華記者Ian Johnson指出,中國林林總總的規定層出不窮,需要關注的重點永遠不是規定的出臺,而是規定如何被施行。中國對於微博等新媒體信息審查和封鎖的手段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相當高了,然而民眾對信息的需求渴望更大。這種需求會導致源源不斷的反抗和創新。微博的管控是一場當局和網民之間的博弈。出臺的新規如若不慎激起民眾的強烈反感情緒,只能反作用激起民眾以更大的熱情投身到這場爭取卑語權的抗爭之中。
新浪微博網友@野女子最心思: 不使用境外媒體、境外網站新聞信息產品怎麼客觀地看待國內事件?怎麼清楚我們的國家在他國眼中是何定位?一禁再禁讓多少人對新聞自由的夢想漸漸破碎?過度 強調加強輿論監督就是讓更多的輿論不再是輿論,而是像國歌一樣的宣傳與讚美,虛假的自我欺騙。
新浪微博網友@牽個牛仔角犄犄:開始管制了,大V們私用特權謀利了?還是不准嘈雜的東西充斥網路影響到中國夢的實現?
新浪微博網友@王冉:「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了雙眼也蒙住了天...其實是蒙住了自己的雙眼,就以為蒙住了所有人的天。
新浪微博網友@任志強: 盜鈴。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