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金融風險或正在醞釀
兩大國際評級機構,最近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引發了市場的熱議。當前,日積月累的債務問題固然值得注意,但在廣義貨幣(M2)超越百萬億元大關的大背景下,更需警惕的或許還是政府巨額債務背後正在累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問題。
這些年來,中國M2存量呈「加速度」上漲,是不爭的事實。2000年,M2餘額約為13萬億,2008年為47.5萬億元。而從2009年起,M2每年跨越「十萬億」,僅用四年時間,M2增量就「狂飆突進」地突破了50萬億。
4月11日,央行betway体育手机网 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03.61萬億元,同比增長15.7%;本外幣貸款餘額70.49萬億元,同比增長16.0%;國家外匯儲備餘額3.44萬億美元。
M2呈「加速度」上漲,既同中國的貨幣政策有關,也同中國開放式加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下區域經濟的無秩競爭不無關係。從某種角度看,地方區域經濟的無秩競爭,在M2的「加速度」上漲中,甚至可說起著更加重要的「引擎」作用。
有金融常識的都知道,在M2的形成過程中,主要有兩大關鍵環節:一是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的過程;二是商業銀行派生貨幣過程,即擴張貨幣使用權過程(商業銀行對其負債貨幣在不斷貸出、存入循環過程中的累加)。
中國地方區域經濟的惡性競爭,不光在央行發行基礎貨幣過程中充當著「引擎」作用,在商業銀行派生貨幣過程中,也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引擎」作用。
央行投放基礎貨幣,通常來說,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再貸款、再貼現、財政借透支、外匯佔款。在中國,財政借透支和再貸款,曾是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渠道。
然而,《中國人民銀行法》1995年的頒布與實施,中斷了中國央行與財政借透支的關係,中國基礎貨幣投放的渠道,也漸漸由「財政借透支」轉為「外匯佔款」。
隨著外匯儲備增加越多,人民幣投放增長越快,外匯佔款日益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當外匯佔款成為基礎貨幣供應的主渠道時,基礎貨幣的投放規模就主要取決於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
而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則主要取決中國產品的出口。在中國產品源源不斷出口背後,除了出口退稅的直接補貼之外,更重要的其實還有地方政府主導下,各地資源、環境、乃至生命健康過分讓渡的間接補貼。
有學者認為,地方政府競爭體制是中國經濟這些年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主導下的區域經濟無序競爭,其最大的特點是不惜血本。這種不惜血本為中國贏得了海量的「血汗貿易順差」,以及因血汗貿易順差而引來的「噬血」的海外游資。
外貿順差疊加海外游資,讓中國外匯儲備迅猛攀升。1996年突破千億美元,2001年起進入大幅增長階段,2001年末為2121億美元, 2008年末為1.946萬億美元,今年3月末為3.44萬億美元。相應地,是人民幣基礎貨幣投放規模的越來越大。
央行是貨幣發行的法定單位,商業銀行則是派生貨幣的主體。商業銀行「派生貨幣」,是其負債貨幣在不斷貸出、存入循環過程中的累加而成的。如果沒有商業銀行信貸的放大,儘管有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也不會有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譬如,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其國內市場信心不足,導致市場嚴重的「惜貸、惜借」現象,商業銀行派生貨幣能力大幅下降,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坐直升飛機撒錢」背景下,仍出現「印鈔印出通縮」的奇特現象。
中國有別於美國。借債搞政績、風險極小,地方政府因此樂此不疲;財政不垮、貸款不爛,銀行對政府性貸款情有獨鍾。這兩者「一拍即合」的結果,成就了中國全球最高速的信貸擴張,讓中國經濟率先得以復甦,其背後代價則是政府債務的日益膨脹。
總之,在中國M2「加速度」上漲中,政府主導的區域經濟競爭和政府主導的高投資下的信貸擴張,已成中國貨幣創造的主要內生方式。這種貨幣創造的內生方式,一方面讓中國經濟快馬加鞭地一路狂奔,另一方面也讓中國面臨不可持續的風險累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